《周禮》、《儀禮》和《禮記》號稱“三禮”。三種專門的禮儀書籍反映了漢代以前的製度、風俗、儀節、禮貌等方麵。三本將樹立以的專門書籍對後世有著重要的影響,各個朝代禮儀典章的製定大多以“三禮”作為重要依據而增添本朝的規章典儀。
從魏晉時代直到現在,各個王朝的法典都以儒家禮製作為立法依據,可見“三禮”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極為深遠和廣泛。
自古以來,儒家學說想來以“禮”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綱領。禮儀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禮儀存在於社會的各個階層,其中確立了各個階層的親疏、尊卑、長幼分異等方麵的合理性,強調人們必須執行相應的行為規範。
古代時,禮儀深入到社會的各個方麵,從政治製度、權力關係、家族血緣關係、人際交往、婚喪嫁娶、迎賓待客、行為舉止、言行應對等等,都有專門的禮儀可循。
國有成拿出一個墊子,在教室前麵為學生們演示禮儀的幾種姿勢。
他先講了古人生活的常識。宋朝以前沒有專門的椅子,人們大都席地而坐,在地麵鋪上席子,接著才講了古人的坐姿。
漢代時期,沒有專供坐用的椅子和凳子,人們坐的時候是兩膝著席,將臀部壓在腳後跟上。以這種方式而坐,需要向他人表示敬意的時候,將臀部抬起,然後再俯身向下,這就是跪拜禮的由來和基本形式。這種姿勢對腿部壓迫較重,隻是因為姿勢美觀,而成為一種莊重的正坐。宋代以後,人們才坐在椅子、凳子上。
學生們有點看不到先生的演練姿勢,中後排的學生站了起來,國有成做了一遍以後,請一名學生上來演示。
學生做完“坐”的姿勢,國有成講了拜禮的姿勢。“拜禮”是古代一種表達崇高敬意的禮節。具體做法是:稽首,為屈膝跪地,左手按著右手,拱手於地,頭緩緩的貼近地麵,頭在地麵上停留一段時間,這是拜禮中最莊重的一種。頓首,其他方麵與稽首相同,隻是頭一碰到地麵就抬起來。因為又不接觸地麵的時間較短,所以叫做頓首。
國有成一邊講解,一邊為學生們演示,並繼續說著:這些拜禮應用於宗廟祭祀祖先,郊外祭祀天神,臣子向君王叩拜,兒子拜父親,學生拜老師,新婚男女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禮;平輩和同級之間,行頓首禮;
國有成喊上兩名學生,到前麵來分別演示稽首禮和頓首禮。
跪的姿勢是兩膝著地,直立身體,臀部不著腳後跟,是對地位高於行禮者尊敬的姿勢。長跪是跪的一種鄭重方式,特點是挺身直立,用膝蓋和腳指頭來支撐身體,跪拜是習慣上以先下右膝蓋為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