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德學堂的院子裏種了兩顆樹,一顆梧桐樹,一顆石榴樹,而今過了初秋,每天都會落下葉子來。
國有成拿起掃把認認真真地將每篇落葉打掃幹淨,並在孔子像前和“文昌帝君之神位”的牌位前各點了一支檀香。
做完這一切後,他又在鄰屋燒了多半鍋開水。等水開了以後,他將鍋蓋錯開了一條小縫。這才來到學堂門口迎接孩子。
這些孩子們都是自己走著上學,從沒有一位家長送孩子們上學,有的孩子怕耽誤了時間,一邊跑,一邊進入了課堂。大部分們的學生都對站的筆直的先生行過禮後,才走進學堂。偶爾有的學生做的姿勢不標準,國有成也不計較,等到孩子們全都進了學堂,他才將院子大門輕輕地掩上,回到學堂。
國有成領著孩子們先對孔夫子行禮,然後國有成讓孩子們誦讀《弟子規》謹篇。
待孩童讀過以後,國有成沒有馬上講課本,而是同孩子們講述了古代的禮儀。
國有成站得筆直,麵對學生聲音洪亮,他娓娓道來: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曆史的國家,自古被譽為“禮儀之邦”。古人們認為“禮”是規,是天地間的自然之道,也是治國的法規、律條,同時還是根治禍亂的根本。同時,“禮”也體現著做人的德行,是人們一種道德修養。“儀”是矩,是準則,是治國和做人的尺度。禮儀融合在一起就是種種儀式的概稱。
君子將“禮儀”當做道德的規範。君子們常把修齊治平當做人生信條,通過禮儀展現內外在的人格體現。
古代的禮儀分為祭祀、凶禮、賓禮、軍禮、嘉禮五大類,每個種類都有一套嚴格的程序作為相應禮節的儀式。
禮有三本:祭天地、祭先祖、祭君師。人們經過長期的實踐,把種種禮儀融入到生活當中,漸漸地禮儀成為人們生活的風俗習慣。
國有成掃視了一眼學堂,學生們紛紛坐得端正,全神貫注地在聽先生講課。
國有成繼續說道:三皇時期就產生了禮儀,神農時期有了較為係統的禮儀方式,經過伏羲、軒轅、堯舜、周公等加以修繕,一直到春秋戰國時代的孔子,奠定了極為完善的世襲禮儀製度,比如《周禮》就是成書較早的關於禮儀的係統性著作。
《周禮》是儒家的經典學說之一,書中的思想內容,既有法家,也有儒家政治理想成分,同時還涉及理財之道等。從內容上看,《周禮》雖然不盡屬儒家,但長期以來卻是以儒家重要經典的名義得以傳播。《儀禮》原名《禮》。漢代的人們以其所講為士的專門禮節,因此又被叫做《士禮》,晉朝時期,人們以其所講的為具體的儀式而稱之為《儀禮》。
《禮記》是一部先秦至秦漢時期儒學的著述,相傳為西漢時期的戴勝所編,唐代時,作為“十二經”,被奉為儒家經典。《禮記》的編纂者在選錄文章時,從有關音樂的《樂記》的書中選錄了11篇編入《禮記》,體現了“禮”和“樂”交相為用,相輔相成的深刻見解。《禮記》把彰顯君子之道的希望寄托在文人士子們身上,以期文人們成為世人的楷模,從而引導全社會成員共同建成禮儀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