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樹立做人求學誌向,認真傳授書法知識(1 / 2)

“孩子們,古人曾有著“頭懸梁,錐刺股”的求學精神,現在的社會是文明的社會,先生希望你們早些立下誌向,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不要碌碌無為地混過一生,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不負青春好年華。”國有成看著教室後麵落座的阿布紮,阿布紮下午已經主動地到教室裏來聽課,這是他進步的一個側麵,國有成衝阿布紮點了點頭。

國有成繼續講道:我們除了有遠大的誌向是國家富強,我們還要有謙讓的品行。有一次,王羲之與好友來到奉化一帶遊覽,住在一個小客棧裏,聽到當地的兄弟倆為了爭奪家產,而互相鬥毆,以至於受到法律的製裁。王羲之看到縣裏貼出的榜文以後,對孩子們詳細地講了這件事。隨後他寫下了“敦厚謙讓”四個大字,兒子們看過以後,不知道父親所寫大字的用意,王羲之告訴孩子們:敦厚者,莊重樸實也;謙讓者,厚人薄己也。為人處世,以德為本,人和為貴,於是應該退讓三分,你們應該學習王泰讓棗,孔融讓梨的精神,有好吃的東西,分享給兄弟們。兄弟之間,情同手足,內外和睦,敦厚謙讓。如果你們悖逆爭利,必會為人所不齒,切記。

王羲之讓孩子們把“敦厚謙讓”的四個字拿去臨摹。要求每個孩子每天臨寫一字,每個字寫五遍,並把這四個字牢牢的記在心中。這一段,他發現有的孩子調皮,經常在課間活動的時候,將同學惹哭,於是,才講了這個故事給孩子們聽。

國有成還講了一個名人育子的故事,這個故事和蘇軾有關。蘇軾寫過散文名篇《石鍾山記》。蘇軾因為寫詩諷刺朝廷被貶到湖北黃岡做了團練副使,這是一個名以上的閑散職務,蘇軾可以有時間和孩子蘇邁一起讀書作文。一次,父子倆談到了鄱陽湖畔的石鍾山的名稱由來。

蘇邁從父親經常看的《水經注》裏找出許多種說法,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蘇軾覺得蘇邁的說法有些牽強附會,他認為應該實地考察以後,才能得出結論。大凡研究學問,考證事物的真假,不能人雲亦雲,或者光憑書本的幾句話就下定結論。探究問題的本質,需要紮實可信。

名字由來的這個問題直到五年後才有了答案。蘇邁到江西省鄱陽湖的東麵的德興縣擔任縣尉,四十八歲的蘇軾送孩子到湖口,父子二人乘著小舟到山的絕壁之下,沿著山腳尋找。

在一個地方,聽到一陣陣的高揚清暢的聲音,好像鍾鼓擊打一般,不絕於耳。原來這裏的山腳下的時候都是石竅和石洞,這些石洞受到水流的撞擊,發出不同的聲響,父子倆這才明白“石鍾”名稱的由來。

蘇軾告訴孩子:有此事可以看出,隻要實地考察就能獲得問題的真實答案。一般的人不願意下苦功夫,寧可到書本裏尋找答案,另一些菲薄的人又牽強附會的用一些莫名其妙的話加以敷衍,最終以訛傳訛,使得很容易的事情變得複雜。

一個孩子站起來問道:“先生是不是,我們對於疑問都要實地考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