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一門心思辦教育,講解古人為大義。(1 / 2)

國有成在做了燒掉小褂的決定之後,他更覺得身上輕鬆不少,仿佛卸去了沉重的枷鎖,亦或是摘掉了臉上的麵具。

國有成想到洋人既然拿貴重的硯台,一方麵是來探望,另一方麵會不會對自己有所求呢?他想到自己家貧沒有祖先傳下來的老物件,洋人前來一定具有利益方麵的目的,他想到難道洋人是想請自己鑒別古玩?

國有成隨即翻了個身,不會的,他隻在錢幣、瓷器和書畫方麵有興趣,而古玩鑒別需要有好的眼裏架,還必須有豐富的鑒賞知識,當鋪、錢號、古玩鋪子這種人多的是,為什麼單單要來找自己呢?

國有成又翻過身,隨即否定了這個想法,但願那個叫皮特的洋人隻是為了探視自己,他把硯台還給了人家,彼此並不相欠。

他覺得他和洋人的交往僅此而已,以後不會再有什麼發展。他要專心一意地教課了,不想再與洋人發生任何的糾葛。

開辦了謙德學堂,就要一心一意地把主要精力放在辦學上,同洋人交往,看看院子裏鄰居們的眼神就知道他們心裏是如何想的了。

國有成長出了一口氣,沉沉地睡去。

第二天,他早早起來做了功課,然後打了一通八段錦,渾身變得輕鬆柔軟,阿布紮也早早地起來,不用國有成吩咐,阿布紮就牽著毛驢到西郊去喂。

國有成將條約褂子放到惜字爐中,親自點燃後,看著條約大褂變成一小堆棉布灰才離開。條約大褂是燒了,可條約的記在心裏,隻要一天大清還被迫“履行”條約上麵的內容,他就一天不把條約從心裏抹除。

國有成上午安排學生們誦讀《弟子規》,中午吃飯的時候,阿布紮問道:“若是到了冬季,毛驢怎麼養?”

國有成沒有思考過毛驢喂養的事情,是呀,到了冬天寸草不生的時候,怎麼喂養毛驢呢?如果不是阿布紮提醒,他還把這個問題拋在腦後,他想了一會兒,說道:“要麼在院子裏現在備下糧草,要麼在冬季的時候,將毛驢寄養在農村家裏。”

阿布紮點點頭,有時間他到農戶家裏問問,要不這毛驢一冬天吃得草料就得花幾十兩銀子。

下午的天氣有些熱,國有成早早安排阿布紮燒好了一大鍋開水晾著,上課之前,他讓阿布紮提著晾涼的水桶,挨個讓學生們喝過一碗涼白開之後,才開始上課。

想起昨日洋人來家裏拜訪,他講了一個古人相關的故事。他想了一下,就講明朝時代的於謙吧。

於謙是浙江杭州人,在擔任山西巡撫時,有一次接到家裏的信件,說幾天以後就是長子於冕的13歲生日,希望他有所表示。於謙看了信件以後才想起上次家中來信已經提到此事,隻因他政務繁忙,忘記了孩子的生日。

於冕不在於謙的身邊,孩子和祖父祖母在老家杭州生活,於謙決定寫首詩,告誡孩子努力上進,不要辜負青春年少的大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