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先迷後得利(卦二·坤)
韓信老大不小了還整日在街上廝混,迷茫之極,不知道該幹什麼。直到一天,有人讓他飽嚐胯下之辱。
【案例】
據《史記》記載,韓信少年時代家中貧窮,又沒有能力去做官做生意,隻好東一家西一家地混飯吃,迷茫無所依。有一天,有個殺豬匠侮辱他說:“你雖然長得高大,又經常舞刀弄槍,但不過是個膽小鬼。”又說:“你如果有勇氣敢死,就刺我一劍;沒勇氣就從我胯下鑽過去。”滿街的人都跟著瞎起哄。韓信受此大辱,恨不能一劍刺死殺豬匠,但知敵不過對方,隻好忍氣吞聲,受此胯下之辱。從這以後,韓信奇發圖強,先後投於項羽、劉邦帳中,最終與張良一起輔佐劉邦打下了漢朝江山。
【易理】
1.任何人都會經曆一段漫長的迷茫時期。這是人類成長的規律,對此不必自怨自艾。任何人隻有經曆迷茫後,才會清醒。
2.任何人都會受辱於別人,能忍辱負重的人。日後才會一日千裏,倍覺輕鬆。
【易理應用】
1.人如何走出迷茫?
隻有迷茫到底,才會走出迷茫。當迷茫本身也覺得迷茫時,我們就自然不會再迷茫了。
韓信在家鄉混日子時,毫無出路,乞食於人而不能自立,連“潛龍”都不是,隻是條沒成形的龍。
但當他一混到底時,時間自然使他這條龍成形了。隻要我們輸得起時間,一切自然會有轉機。世界上絕對沒有永久的迷茫,迷茫期之後必有清醒期。
這是人自身的清醒,當然也有賴於外界的催化。
《史記》中記載了韓信的三次屈辱,這也就是他的三次清醒。
屈辱讓人清醒。
這是個簡單道理,對個人來說是如此,對一個家族、一個企業、一個國家來說莫不如此。
2.人如何麵對屈辱?
人應該直麵屈辱。躲避屈辱隻會受到更大屈辱。
韓信三次受辱於家鄉人,這三次受辱他都扛過去了,最終決定離開家鄉,去外麵打世界。
這三次屈辱是:
第一次受辱於亭長之妻,長期混飯於朋友家,終於有一天,人家不給飯吃了。這次屈辱給韓信的教訓是:求食於人,必有斷食之日。嗟來之食,食之不甘也不長。
第二次受辱於漂母。漂母給韓信管飯吃幾十天,韓信說要報答她,誰知漂母大怒,說“誰要你報答,我是可憐你!”這次屈辱給韓信的教訓是:別人幫助我有時是可憐我,當我還沒有能力回報對方時千萬不可輕言報答,否則會被施舍者恥笑!
第三次即受辱於殺豬匠。胯下之辱對一個熱血男兒來說是不可忍的,但韓信居然忍了,可見絕非池中之物。
張良被黃石公考驗了三次,得到兵書;韓信三次被鄉人欺辱,得到了更為深刻的教訓:
一、不要老是求別人。
二、人一旦沒有能力就會受胯下之辱。
三、從此以後,我要做強人。
韓信的這一“忍功”之深不亞於周文王、張良與勾踐,所以後來取得巨大成功。“忍功”的背後是“苦功”。
受盡天下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對於韓信這條飛龍來說,所謂的大人就是那個讓他飽受胯下之辱的殺豬匠。
人隻有被打才會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