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霜堅冰至(卦二·坤)
“履霜”,指腳上踩著霜。“履霜堅冰至”,指在剛冷時就想起冰天雪地,預知後事的必然發生。諸葛亮隱居隆中,坐觀風雲,便知漢王朝大勢已去,英雄應時而起,當把天下鼎足而分。
【案例】
據《三國誌》,諸葛亮的父親與祖父都曾在荊州一帶為官。諸葛亮的父親死後,其實他也曾在荊州為小官吏。後來隱居隆中,也是身處荊州。荊州為南北通衢,剛好是日後魏、蜀、吳三國的交叉地帶。這是件奇妙的事,諸葛亮不在其他地方隱居,偏在荊州這樣一個軍事要害地隱居。諸葛亮在隱居時對獲得的信息的思考要多於一般的謀士或將領。而真正使諸葛亮成為諸葛亮的是他的洞察力,其實他並非先知,隻不過善於思考罷了。天下人皆知漢王朝大勢已去,但隻有諸葛亮一人看出漢王朝瓦解後天下將鼎足三分。
【易理】
1.一葉落知天下秋,履霜而知堅冰至。
2.霜非冰,但霜後可能有冰。
【易理應用】
1.如何看出會變天?
隻有每天都看天的人才知道其實每天都在變天。
一片樹葉從枝頭飄落,表麵上是某棵樹的個別現象,但究其本質乃是大自然的規律使然。
大地一夜鋪滿白白的霜花,這表麵上是天氣驟變,實際上隻是天氣驟變的開始環節或中間環節。
從節氣上看,在霜降後不久,就是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處講的是“堅冰”,而非“薄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霜降後必然到來的不僅是“冰”,而且是厚厚的“堅冰”。
但“堅冰”雖冷,卻給人一種踏實之感,遠比“如履薄冰”好。所以有時要冷就冷到底,等結成了厚厚的堅冰反而好堅實行事。
正是基於這一點,諸葛亮對霜降後的事心裏是踏實的。他想:漢必亡,天下必三分,我必輔佐其中一方。聽說劉皇叔仁義之名傳遍天下,此人當是明主,我當與此人共踏堅冰鬥嚴霜。
諸葛亮每天看天,所以知道霜降後必有堅冰。
還有一點,他看天不僅隻看天,同時也在看地。霜與冰都在地上。
2.如何見霜知冰?
霜與冰都屬於冷天才有的自然現象,從性質與發生期來看屬於同一範疇。它們具有天然的共通性。
但霜並不等於冰,霜是霜,冰是冰。霜後可能有冰,但不等於肯定有。
這就是一般人與非常人的區別:
一般人能看到“可能”。
非常人能看到“肯定”。
這就是慧眼所在了。其實這隻是很好地運用了排除法:
A.有的“可能”不一定會實現。
B.有的“可能”肯定會實現。
要看出霜後有冰,首先就要大膽排除另一個答案,或者A,或者B,隻能選一個。也就是說:
A.履霜堅冰至。
B.履霜堅冰不至。
這兩種情況隻有一種會發生。具體而言,諸葛亮做的排除法有兩次。第一次是:
A.漢王朝會完蛋。
B.漢王朝不會完蛋。
諸葛亮推算漢朝氣數,觀察時事,排除了B。第一次是:
A.漢王朝完蛋後馬上出現另一個王朝。
B.漢王朝完蛋後不會馬上出現另一個王朝,而是會出現三個以上的小王國瓜分天下。
諸葛亮總結曆史,考察當時英雄,排除了A。
諸葛亮見霜知冰,憑的不是直覺,而是理性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