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做事情一盤散沙就會給對手可乘之機(1 / 1)

見群龍無首,吉(卦一·乾)

蘇秦、張儀巧舌如簧,策動六國合縱連橫。但六國聯軍看似龐大,實際上一盤散沙。秦始皇見其群龍無首,乃分兵擊之,大勝,得以統一天下。

【案例】

據《戰國策》等書記載,蘇秦、張儀二人師從於鬼穀子,學會了縱橫術。二人先後人秦為官,又先後離開秦國效力於六國,最後張儀聯合六國軍隊攻秦。秦始皇以連橫破合縱,瓦解六國軍隊主帥,使之意見不和,無法共同攻秦。最後六國軍隊出現群龍無首的情況,秦始皇乃擇其重點進行逐個打擊,倍勝。從此以後,六國真正失去了抵抗能力,任秦國三日占一城,五日割一地,兵敗不堪。

【易理】

1.一個大海大於無數條河。

當對手有很多時,我方並不需要害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永遠比三大,因為它最接近力量的源泉——“道”。就像一個大海要大於無數條河一樣。重要的是內部的強大,而非外部的數量多少。

2.對方群起而攻我,我首先要把它們分化,再把它們重點擊破,逐個瓦解。

【易理應用】

1.如何實現“一大於三”?

唯一的方法就是做大海。一個大海大於無數條河流。

其實當我們做大海時,已經做過河流了,任何大海都是由無數條河流彙集成的。作為大海的秦國,實際上也是經過無數代君主、無數個將領開疆辟壤彙集成的龐大帝國。

先做河流,再做大海。

先做“三”,再做“一”。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一大於三”。因為我們已經做到了將“三”融進“一”,看起來是“一”,實際上包含了無數個“三”。

2.當對方群起而攻我,如何分化他們?

攻其弱處。

正因為對方是多元組成,所以必不能完全一致,這種天然的差異必會給我們帶來可乘之機。

六國之中,齊、楚最強,而魏、趙燕稍弱,韓最弱。在這六國中,齊與楚有宿怨,貌合神離;魏國君主內部不穩定,不足形成強勢;趙人強悍,但主將缺席;燕人也強悍,但兵馬不多;韓人最弱,一向不能自保。

如此六國,何足懼哉!

秦始皇首先將齊人說服退兵,假意要與齊君瓜分天下,滿足齊國人一向自稱“東方大國”的虛榮心。然後,威嚇楚國,再不退兵,必將再次攻打你們的都城。楚人曾被秦人攻破都城,不敢再冒險,也隻好退兵。齊、楚這兩個大國一退兵,秦軍馬上發起進攻,完勝六國,其勢霸道剛猛,莫可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