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籃球,從很多體育運動中可以看出,要想讓一種運動成為一種本能,就必須經曆大量的、刻意的、重複性的訓練。很多人覺得體育運動比較有趣,而學習太枯燥。其實如果讓你天天進行這樣的體育訓練,你是不會覺得有趣的,甚至會感覺比學習更加枯燥。
我希望大家明白: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績,必須要經過大量刻苦的練習,這就是一種努力。當你努力做一件事情時,你得思考如何做這件事,如何更好地做這件事,有沒有訣竅,在做的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和調整,最重要的是專注地做,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做。
我讀過有日本“經營之神”之稱的稻盛和夫先生著作《活法》,特別喜歡他六項精進中的一項——“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很多同學喜歡聽勵誌講座,看勵誌書籍,一時受到激勵,有了幹勁,但往往不持久,這種激勵隻是表麵的激勵,並沒有在我們的心裏紮根。
稻盛和夫認為,一個人必須有一種“無論如何一定要這樣做”的願望,讓願望滲透到“潛意識”,你隻要有了這種堅強的意識,願望就會變成行動,就會很自然地朝著實現願望的方向前進。這種願望不是隨便想想,而是能讓你廢寢忘食、朝思暮想、念念不忘、反複思考的。如果你能夠整日裏隻想這一件事,這樣的願望就會漸漸滲透到你的“潛意識”,無形中發揮作用。
實際上,很多人並沒有真的努力。有的同學覺得自己花了時間學習,可是腦子裏想的並非學習的事情。如果說努力體現在時間上,那更要看我們要學的東西真正用了多少時間,而不是通過時鍾體現出來的時間長短;另外,如果沒有專注在學習上,也算不上真的努力。有些同學學習時想著玩兒,玩兒的時候又有些後悔,又覺得自己要學習,不斷地錯位,結果哪個都沒做好。
稻盛和夫講的“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並不僅僅是付出同普通人一樣的努力,如果那樣,是很難取得成功的。如果隻是普通人的努力,不管持續多久,也不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隻有付出非同尋常的“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逆襲成功,取得驕人成績。可見,“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並不是說“做到這種程度就行了”,而是沒有終點、永無止境的努力。
將目標一次接一次向前推進,就需要進行持續的、無限度的努力,是“用百米賽的速度跑馬拉鬆”。也許有人會說,這樣做是否會導致健康問題,是否能夠堅持下去,是否會中途落伍?
就拿我為例吧,從我開始創業,就沒有好好休息過,尤其是現在,每天都是淩晨一點多才睡,第二天也沒有午休,但我的效率也很高,因為已經鍛煉出來了。
在關鍵階段,我們不瘋魔又怎能有突破?一旦跑起來以後,全力奔走就會成為習慣,堅持不住都是自己放棄的借口。當我們經曆過後,會發現當初所謂的極限在我們的努力之下是多麼渺小。
努力的過程,就是積累的過程。所謂“越努力,越幸運”,是指我們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努力讓自己進步,這樣我們自身的積累就多,當機會來了,就容易把握住機會。簡單地說,努力就是在為自己造勢,就是在改變自己的氣運。自助者天助之,努力的人,是擁有方法和熱情的人,很多同學忽略了自己,總是向外求幫助,這是不值得提倡的。
積累的過程通常都很苦。在最困難的時候,挺住意味著一切。要想有成就,要想脫穎而出,就必須在無數次快要放棄時多挺那麼一會兒。正如馬雲所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會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卻見不到後天的太陽,所以我們幹什麼都要堅持”。
打個比方,你15歲時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18歲時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隻好說“我不會耶”。18歲時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時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隻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之後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美麗風景。
越努力,越能為未來贏得機會;今天的努力,是我們明天成功的基礎。讓自己幸運起來的真正辦法,就是讓自己真正努力起來。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