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還是妥協
也許,今天你我的起點比較低;也許,今天你我都很艱難,但隻要我們還懷有對明天的希望,就要行動起來。從美國遊學(每年我都會組織一些同學去美國參加“成長之旅”)回來後,我告訴太太,要把看小說戒掉(我一般在睡覺前看看更新,但這犧牲了睡覺的時間),因為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我需要更加努力地奮鬥。
有位同學很難過地告訴我,這次高二分班他從最好的班分到了普通班,因此失落、後悔,學不進去。他說:“當我看書的時候,我就想,我就玩一會兒手機,然後一天就過去了。我又會想,作業明天做還來得及,然後計劃完不成。”他想改掉這些習慣但就是改不掉,不知道怎樣才能讓自己忙起來。
其實,答案他是知道的。他基礎不差,隻是忙起來會觸動他的舒適區,他一時適應不了,渴望能夠有一個在自己舒適範圍內的解決辦法。真的忙不起來嗎?不可能,高中的作業那麼多,每一科都要複習,時間很緊張,隻是這些複習相比於那些遊戲沒有誘惑力而已。
世上沒有輕而易舉的成功,不奮鬥不可能得到我們想要的,但奮鬥未必能保證我們一定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正如美國前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說的,奮鬥是我們保持自信的唯一途徑。邁開腳步行動起來吧!
選擇當下和努力
當今NBA有一個最接近於神的男人——科比,也許他“老”了,但是我對他仍充滿深深的敬佩。我不太喜歡看國內關於NBA新聞的評論,一是它在誘導著各個明星的Fans吵架,二是這些爭吵隻能顯得我們幼稚。喜歡一個人很好,但沒必要貶低別人,尤其是那些一直在努力和付出的人。因為別人的優秀不妨礙你的優秀。
看到新浪新聞上有段關於科比的話:“在跑步的時候,我確實會很累,當我發現終點線在另一端時,如果我盯著一點,就會更加疲倦。我要做的是向下看,看著自己的腳步是如何移動的,接下來再抬起頭,衝過終點線。”我也一直在思考目標的問題,沒有目標顯然是不對的,但是天天盯著目標是否合理呢?
心理學裏說,如果你一直盯著目標很容易錯過當下。我們定下目標後,要做的是每天做好有助於目標實現的事情。做好當下,才會有明天;今天做好了,才能為明天打好基礎,才會有未來目標的實現,如果天天擔心目標或者憧憬目標,反而容易蹉跎當下。
科比的話暗含了這個道理,一場比賽要想勝利,不是僅僅在想,而是處理好每個當下的球,關注當下而不是關注結果,隻有認真對待每個細節,才可能有最後的勝利。
科比被稱為“鐵男”,為此他有自己的一番說法:“如果你投中了,你的技術得到了成長;如果你投丟了球,那麼你的技術還是能得到成長。我要說的就是,你投丟了球,沒問題,你很好,你需要繼續前進。你可以繼續大笑,你可以繼續打趣,你可以繼續努力打球。你需要知道,壓力是自己給的,那是你想象的一部分,你需要控製你的精神,告訴自己,壓力並不存在。壓力真的是不存在的,壓力都是我們自己製造的。”
成功了怎樣都好辦,可是出了問題就是一大麻煩,很多同學輸在不會處理問題,甚至為了遠離問題而害怕出錯。誰也不想自己投不進球,“打鐵”不是科比想要的,但是要想獲得投籃的手感,就必須執著,如此才可能走出低穀。
同學們的學習跟投籃還不同,遇到困難了,更是沒法躲,必須往前走,必須克服困難,回避的問題越多,積累的問題就越多,就越發沒法前進。學習、生活問題往往是相關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關注當下,必須努力解決當下問題。
所以,定好了目標,就必須做好眼前、當下的事情,努力解決遇到的問題。
越努力,越幸運
“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做好自己。膚淺的羨慕,無聊的攀比,笨拙的效仿,隻會讓自己整天活在他人的影子裏麵。盲目的攀比,不會帶來快樂,隻會帶來煩惱;不會帶來幸福,隻會帶來痛苦。我們每個人都應當認清目前的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走自己的道路。人生,越努力,越幸運!”
有些同學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卻始終沒有效果,於是開始懷疑努力的價值;由於付出努力卻沒見到多大效果,不少人開始追求方法,覺得是自己的方法錯了,隻要方法對就會有效果。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很喜歡籃球,看過很多籃球動漫,經常看到的一個橋段是:主人公非常喜歡籃球,每天都帶著籃球,走路在運球,睡覺還帶著籃球,每時每刻都讓自己的手能夠碰觸到籃球,所有這些隻是為了讓自己有球感,讓自己更加熟悉籃球,達到所謂的“人球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