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愛與希望中奮鬥下去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理想國度,有些人隻是想象,有些人卻為想象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也許現實很殘酷,也許成長很艱難,但我們可以充滿愛和希望,彼此伸手相互幫助,這條路就會好走。青春不是一種年齡,而是一種態度、一種生活,更是一種責任。我們希望青春能夠向前一步,讓愛和希望不斷傳遞下去。
為什麼我們缺失了創造力
很多人說“中國孩子缺乏創造力”,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太死板。在美國, 我見到超市裏大多數產品都是“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多年來,盡管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但“缺乏創新”仍然是中國企業給外界的印象。不過, 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中國人正在用自己的努力與創新力來擺脫“中國製造”的困局,逐步走向了“中國智造”。
我們中國人非常聰明,應該不缺乏創造力,但為什麼缺失了呢?
導致創造力缺失有很多原因,主流價值取向和體製是製約創造力的根本原因。我研究生階段的室友來自北大數學科學學院,他的一個同班同學,在讀大學時不是特別出眾,但在美國讀博時非常出眾,提前兩年寫完博士論文,在世界上已經小有名氣。為什麼很多人在國內默默無聞,到了國外卻有了建樹,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來說說我們的主流價值取向。
社會上最有活力的人群——年輕人的價值導向,對一個社會有很大影響。在美國,我發現公務員都是年齡偏大的人,年輕人很少有願意當公務員的,多數中年人當公務員是為了要保障。在洛杉磯的迪士尼東園,我發現掃垃圾的多是年輕人,沒有什麼年長的。
反過來看看國內,簡直不可思議,最優秀的一批年輕人居然都在報考公務員。比如有名校的博士生應聘人民大會堂播放多媒體崗位的,甚至一些名校畢業生去做引路員,每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去報考公務員。這是一種錯位。如果培養了這麼多年的“精英”都去做初中、高中生可以做的事情,這就是社會的退步。
今天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更偏向於物質和權勢,追求金錢和權力上的成功。有這樣一種情況,我們一談到官員,就想到貪汙,腦子裏對於從政的概念就是撈錢,好像一個公職人員不貪汙是不可能的。這和我們的文化也相關,所謂加官晉爵、功名利祿,古人讀書就是為了有俸祿,官和財是相通的。當我們越發追求金錢的附加值,隻看金錢時,我們的創造性就會被眼前利益阻擋。比如有的商人沒有底線,耍小聰明,根本不考慮品牌,短時間掙到了金錢,卻犧牲了未來。
前文提過,以前問孩子長大了要做什麼時,很多會說“我要當科學家”,現在幾乎聽不到這種聲音了,因為父母不再給孩子灌輸這些了,講的是更為實際和現實的東西了。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科學家,但假如沒人尊重和向往科學家,還有多少人願意為這個理想奮鬥呢?科學家少了,研究少了,這個社會的推動力量就小了。我們把附加值當作主流對象,卻丟失了根本。比如,錢是工作和創新的附加值,隻追求錢就容易奔著掙錢的方向走,少了投入,多了投機。
我們缺乏創造力,還因我們缺少了對於美好未來的向往。一個人眼裏過多地看重陰暗麵時,不是成熟了,而是退步了。社會現實是殘酷的,但因為對未來充滿理想和抱負,才會有更多動力去建設美好的明天,才會有更多創造力。
今天的教育過多地培養了人工具性的一麵,很少關注思維、價值觀等軟性的方麵。也許我們可以解答出無數道題目,但是缺少了對生活的思考,就失去了創新的機會。
向往美好,才會有豐富的想象力。試想,悲觀的社會又如何讓我們有創新的動力呢?社會確實是個染缸,當我們不再有赤子之心,不再對未來抱有美好設想,不再為明天的美好而努力奮鬥時,也就是在抹殺自己的創造性。
在爾虞我詐、各種無底線地為物質財富競爭時,我們會忽略很多東西。不要被那些刻意拿部分人的行為作為結論判斷的言論蒙蔽,中國確實有很多人不好,但也有很多人很好,我們不能總是看不好的方麵,而忽略了好的方麵。當我們對這個社會懷有美好念想時,才會有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