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我們的體製是創造力的一大製約因素。
在現有體製內,很多人不尊重知識、科技,更多的編製、體製讓研究缺乏聚焦。科學家應專注於有利於人類進步的研究。我們喜歡給有貢獻的人編製,結果反而使他們更多的是在做表麵文章,沒有那麼多精力做研究。
一個國家的進步始於教育,如果教育不被重視,不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是很可怕的。看看德國,它為什麼能夠有如此厲害的工業,跟它對於教育的重視分不開。據說德國大學生畢業最想做的職業是教師,德國幼兒園老師的待遇可以媲美中國的處級幹部,老師有了保障,老師優秀了,才能教出更多優秀的學生。
說了這麼多,隻是想告訴大家,我們要心懷希望,多想想美好的東西,為了美好的未來奮鬥才有動力,才有更大的創造力。
當我們對未來充滿美好憧憬,當我們有理想、有夢想時,才更容易迸發出創造的火花。無論現實多麼殘酷,社會無論多麼不公,愛和希望都會成為我們在為理想奮鬥路上的動力。
未來有變糟糕的可能,更有變美好的可能
在為理想奮鬥的路上,會有太多艱難,每個人在取得成績的路上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不過,我們總是會高估自己的困難。其實無論困難有多大,我們如果有理想,就足夠讓自己堅持拚搏下去。
有同學在QQ群中問,莉絲?默裏畢業了嗎,我忽然想到2014年7月帶一些學生看的電影《風雨哈佛路》。莉絲?默裏是一個令人敬佩的女孩。她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她對希望的選擇:“生活總是這樣:一會兒所有東西都有意義,下一刻一切又都變了。人會生病,家人會離開,你的朋友會關閉曾對你敞開的那扇門。我坐在那裏,經曆過的那些快速的變化折磨著我,心裏卻沒有悲傷。不知從哪裏,也不知為什麼,一種異樣的感情偷偷地占據了悲傷的位置,那就是希望。我想,如果生活可以變得很糟糕,那麼,它就可以變得更好。”
作為創業者,作為團隊的創始人,很多時候人和資金的事情折磨著我,但我沒有退卻過,也沒有悲傷過。我能看到希望,這是最重要的。我想,“如果生活可以變得很糟糕,那麼,它就可以變得更好”。
是的,如果我們的未來有糟糕的可能,那麼我們的未來就有變好的可能。未來不是建立在一句話和一個假設上,而是建立在我們過去的積累和現在的努力上。如果我們過去的積累不夠,未來要實現更好的目標就會困難重重;如果我們現在不努力,甚至在我們渴望的未來節點這段時間仍不努力,那未來就真的是糟糕暗淡了;假如我們現在努力,在希望節點前更努力,希望為什麼就沒有可能呢?
莉絲?默裏還有一句話令人深思:“每天起床,我看見的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好像披著一層膜,無法穿透。這種感覺很奇怪,有點悲哀,可是沒有辦法改變。這些人的動作舉止,為什麼這麼不一樣?是不是因為他們來的世界就是這麼不一樣?若是這樣,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個世界去。”
那些比我們優秀的人,他們也不是生下來就優秀的,他們也需要積累,也需要努力。每個人的世界都需要過去的積累、現在的奮鬥,青春正是我們奮鬥的黃金時期,也許現在的起點低,但如果我們對未來還有渴望,那就把自己推到那個世界!
很多同學說自己沒有天賦,不是學習的料,這是在逃避,是在給自己找借口。實際上,絕大多數人還沒到拚天賦、拚智商的時候,往往是不夠努力,沒有付出多少就覺得痛苦和辛苦,於是放棄了。我們沒有資格說自己沒有天賦,如果心中還有渴望,就讓自己努力拚一把。一個人如果渴望卓越,那就要讓自己的付出能夠匹配自己的渴望。
有陰影的地方,必定有光。如果你躲在陰影裏不出來,就會成為它的一部分;如果你走到光裏,就能看到更多的路。未來固然有變糟糕的可能,但更有變美好的可能,一切用實力說話,別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