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自己發光:讓青春有些光芒16(1 / 3)

不要成為外界信息的犧牲品

有一天,我和北大教育創業群的一些朋友談及在線教育,很有感觸。每個人對於教育的看法不同,多元化的存在是挺好的,但我們的教育確實存在不少問題。作為教育者,應該有批判的情懷,但批判不意味著不做事情,如同一個人學習成績不好,他可以痛恨自己過去的不努力,但是痛恨不意味著不學習了,不解決現在的問題了。

最大的暴力是語言暴力,最大的不負責任是語言的不負責任。不要掉進語言的陷阱,不要被誤導,這個時代信息看似容易獲得,但實際比以前難辨真假了。語言欺騙的背後,更凸顯了青少年信息分辨能力的薄弱,很多人都在斷章取義。

我特別痛恨“語言暴力者”,尤其是一些所謂的“專家”“牛人”,他們張口閉口談論的東西可能會影響很多人,但他們說話完全不負責任,很多同學深受其害。如今就有很多人抱怨我們的教育、我們的高考,甚至有文章說中國的教育是最大的“偽劣產品”。我隻能說這些人又在害人了。

“學習痛苦論”是有很多人喊,“應試教育可怕論”也有很多人喊,但是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覺得痛苦呢?

學習是一個過程,如果前邊你落下了,想最後突擊上來不可能不痛苦。學校是一個培養綜合素質的地方,人與人的相處,班級團體的合作學習,學校的各種活動,自己處理各種壓力,住校時的獨立生活,怎樣看待問題,不被人輕易影響……也許,學校的老師沒有給我們講述這些,但是作為年齡已不小的我們,難道一直要別人“喂”嗎?

高中時我很快樂,我覺得學習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那時也看小說,還經常通宵看錄像,但我同樣很享受學習知識的過程,也許我考不過學校中的尖子、牛人,但我也一直在進步。現在,很多同學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沒有自己的聲音,遇到問題和困難,很容易舉手投降。

我個人認為,盲目批判高考的人可能本身就是高考的失敗者,想用同病相憐來引起大家共鳴。現在的教育確實有問題,但你覺得什麼樣的教育是好的,有更好的解決措施嗎?不要總是用那種“學習應該是快樂輕鬆的”調調說話,要把一件事做好,不可能是輕鬆的。作為成年人,在社會上謀生要想有成就就必須付出很多,那又憑什麼要求學習是簡單、輕鬆的呢?努力是任何捷徑都跨不過的!

對於外界信息,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小時候,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學起來很快樂,學習就是增加新知識的過程;逐漸長大,則是不斷對比、不斷被影響的過程,一旦中間有掉鏈子的情況,後邊要追上來就要付出很多,可以說追趕的過程少不了艱苦,也可能會走很多彎路。

我們不要盲從外界不負責任的語言暴力,不要被施暴者帶入溝裏,要想得到就要有所付出,這是改變不了的。得到的越多,付出的就越多,也許後期看著輕鬆,但那是之前有積累的結果。

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這是關鍵。心懷抱負,但更要腳踏實地。

聽多數人的意見,和少數人商量,自己做決定

當我們做出一個決定時,如果身邊的同學、朋友、老師、家長都不支持,甚至懷疑和否定我們時,我們還會相信自己是正確的嗎?還有決心和勇氣繼續堅持自己所做出的決定嗎?

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有這樣一句話:“即使你已有了主見,但如果有10個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這就是“韋奇定律”。它告訴我們,當我們的意見受到大多數人的質疑時,很多人都會動搖乃至放棄。

想想吧,當我們走到一個岔路口,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呢?當我們想往左走的時候,其他人卻都向右走,那麼我們是“勇往直前”,還是跟隨眾人的腳步呢?當對於一個問題大家各持己見、莫衷一是時,我們是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還是人雲亦雲地做群鳴的青蛙呢?

和同學們接觸得越多,我們越會發現,雖然信息發達了,但大家卻不會分辨,不會思考,不能為自己拿主意,而更願意聽別人的建議,更糟糕的是,不知道別人的建議是否正確,隻能盲從。我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聽聽前輩的經驗,這是對的,因為這是別人付出很多後才得到的寶貴經驗,但不能盲目照搬,要有自己的想法,要能透過現象思考本質。

我們可以找一個或幾個能幫我們分析問題的導師,他們是少數的,當我們遇事拿不定主意時,可以和他們商量。導師可以是父母,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自己敬重的人。總之,我們要花功夫找到這樣的人。但是不管與導師怎麼商量,最後做決定的還是自己,是我們為決定負責,而不是別人。

我們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個人情況的不同,導致我們評價、判斷一件事情的標準是不相同的。同樣,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和判斷也未必準確。在“學會自己發光”QQ群中,經常會有一些思想、看法的碰撞,我也很難說服一些人,我們之間也會有爭論,我覺得自己是對的,是建立在自己的經驗和觀念之上的,但別人也有自己的看法,也認為自己是對的。這其實是一種好現象,大家可以頭腦風暴。

有主見的人會用事實去征服別人,沒主見的人總是會被別人征服。我特別注重看書和學習,這是豐富我們閱曆、增強我們學識的最佳之路,當我們看書多、經曆多時,就會對見到的事情有相對準確的判斷。

我們聽人講過很多道理,也覺得自己很明白,但隻要沒有親身經曆過,就可能犯錯。這並不是問題,每個人的經驗恰恰是由出問題、犯錯誤換來的。血的教訓才不容易忘記,才更能激勵我們。

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隻是一味地聽從他人的建議,最終也許會一事無成。盲目聽信別人的建議,不假思索地采納別人的意見,最後可能導致自己無所適從、迷失方向。

遇到反對與阻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清楚自己的情況而盲從,甚至放棄了自己內心的信念和夢想。做任何事情,我們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我們可以先參考別人走過的路,借鑒別人的經驗,再去思考自己的路怎麼走。也就是,聽多數人的意見,讓自己看得更透;和少數人商量,增加自己做判斷的信心;然後自己做決定,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不讓自己輸在心態上

一個人出生,成長,老去,慢慢死亡的樣子,我看過許許多多。

所以我就想,明知會有一死,為何如此努力。

隻有順序可能不同,但最終都會長滿皺紋,逐漸老去,直至消失。

為何如此拚命,如同經曆戰爭般,咬緊牙關生活。

以旁觀者的心態看地球人的一生,既寒心又空虛。

但是自從考慮死亡之後我明白了,

沒有為死而活的人,重要的是活著的時候。

所以即使注定的結局,也能獲得幸福,也能生活下去。

如此簡單的道理卻時至今日方才領悟。

用一個很時髦的開頭——《來自星星的你》中,一個很多女孩的“男神”都敏俊教授講過的一段話,來談談心態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我一直在想,人的一輩子就是不斷與自己的心態對抗的一輩子。

心態這個話題太大太重,如同“我想變強大”這個問題一般,有些無處著手。一直以來,我渴望“和言和語”(關於青少年成長的自媒體“成長咖啡”微信公眾平台開設的一個欄目 )是一個勵誌小欄目,能夠幫助大家看到問題的本質,看到勵誌背後的真相。

心態之所以能夠影響我們,是因為心態是差異製造器,它不能決定一切,但有一個可怕的事實:一旦你往消極的方麵想時,心態幾乎決定了你的結果。我們大腦的機製是:你尋找什麼,它往往就會給你什麼。而當你往積極的方麵想時,不會特別壓抑,從而有實現美好願景的想法。消極者隻有看見了才會相信,積極者認為相信就會看見。

不過,再積極的想法,都需要你找到方法采取行動。積極正麵的心態,不會直接給你結果,還需要你的努力和行動;而消極負麵的心態,不需要你采取什麼行動,直接給了你消極悲觀的結果。你的情緒受到了影響,你甚至放棄了采取行動的想法,最糟糕的是,自暴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