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自己發光:讓青春有些光芒16(2 / 3)

由此可見,消極負麵的心態會直接發生作用,產生直接的結果,而積極正麵的心態不會給你帶來直接的結果,僅僅是給了你一個好的開始,還需要你的努力和行動。

有人說:生活總和我們開著玩笑,我們期待什麼,什麼就會離我們越遠;我們執著於什麼,就會被什麼傷害得最深。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一旦我們有了期待和執著,就對未來的結果有了預期,這個結果往往超出現實,我們無法準確判斷這個結果如何。

我們羨慕優秀、向往美好,但這樣的未來需要我們付出。當我們基礎薄弱時,當我們努力不夠時,往往也就無法做到,於是期待最後變成傷心,在意的人也不會像我們想的那樣對待我們。

不少同學有感情困惑,很糾結,問我該怎麼辦?感情問題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我初、高中所處的年代和環境都比較單純,男孩碰碰女孩的手都臉紅,腦海中很少有感情的困擾,也很少有複雜的朋友關係,那時我們關注更多的是能夠給自己帶來收獲、快樂的事情。在關鍵時刻還是抓緊學習為好,人的一生通常隻有一次中考、一次高考(不考慮補習的情況),所以在這衝刺的階段,其他和學習無關的事情盡量靠邊站吧。

一個調整心態的好辦法,就是集中自己心神的專注方向。不同時間段、不同場合,我們的情緒、體驗或感覺都會不同,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注意力投注點關注點,關注什麼,投入什麼,就會思考什麼。

我們要讓自己多關注那些可以帶來好情緒的事情,多尋找值得關注的積極點,做對未來有影響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但我們能決定自己關注什麼。

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一段時光,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獨和寂寞,不抱怨不訴苦,日後說起時,連自己都能被感動。所謂的光輝歲月,並不是後來閃耀的日子,而是無人問津時我們對夢想的偏執”。

生活就像上升的電梯,有些時候必須停下讓一些人離開。同理,我們也需要及時放下來一些事情,尤其是心裏的事情,多盯住自己最終的目標,不被短暫的階段性落後和外界的因素幹擾。我們應該感謝挫折和艱辛,正如電影《心花路放》中的一句台詞,“陰影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揮之不去就用正麵去麵對”。

還是用都敏俊的台詞來做個總結:

不管你了不了解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都不會讓著你。

就算你無止境地墜入穀底,

就算你覺得自己一身清白,實在被冤死得委屈,

也沒人會懂你的心思。

你現在就站在懸崖的最邊上,

一個不小心就會墜入萬丈深淵,

消失得無影無蹤。

所以,

請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

痛苦背後的可怕邏輯

追求快樂,逃避痛苦,是我們的本能反應。一旦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有了痛苦,就往往不願意再做相關的事,或者即使去做也是被動的,很難產生主動性。在此,我們來說說藏在“痛苦”背後的一個可怕邏輯。

“浪子回頭金不換”,說的是浪子回頭的珍貴,即使拿金子換都值得。其實,浪子回頭的機會有多少呢?一個人受了傷有了痛之後,內心會產生一種讓自己不再受傷不再受痛的保護邏輯,就很難再去相信“浪子回頭金不換”。

聽很多人說過“我的痛苦不是你能體會的”,人都有這種心理,覺得自己的痛苦是最大的,別人無法體會到,體驗是自己的事情,即使經曆相同,體驗也不同,因為每個人的過往經曆和觀念不同,所以體驗到的痛苦程度也不同。我內心對此的看法是,痛苦有時候是我們自己放大的。

這個社會最危險的一個存在是“誤會”,最需要的是溝通和理解,因為溝通不到位就產生了誤會。人與人的想法、觀念不同,糟糕的是我們又常常喜歡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別人,喜歡把自己的看法強加給別人。

這在心理學中有個有意思的名稱——“投射”,一旦我們將自己的想法投射給了別人,別人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反思和溝通,是為了讓別人更加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一旦你了解了這個人的想法、觀念、原則後,這個人的做法,會被你“投射”為更靠近真實的存在,你的想法便能接近這個人的想法,誤會也就少了。從這個角度看,溝通就是想法和觀念的相互傳遞。

另外,一個人經曆過痛苦,其防備心理會很強,如此強的防備心理會產生各種“信任”方麵的質疑。防備是生存的技能,可以保護我們,但防備需要有一個良性的心理條件作為基礎。如果心理條件是消極思維、負麵思維,這個防備心理便成了劊子手,扼殺了很多美好的可能。

每個人都渴望陽光,在每個人眼中陽光的含義不同,有人說自己的陽光是目標,有人說自己的陽光是愛,如果下個定義,我倒覺得陽光是“希望的代表”更確切些。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說的是北大學生消極背後的問題。男同學被女朋友甩掉並不是消極的根源,真正的根源在於他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找不到未來的目標,看似是被愛打擊,實則是沒有了內心的希望。我們常以愛作為借口,你不愛我,我不愛你,這樣的話變得很隨意,其實愛是一個厚重的詞,不是隨便可以談的,尤其是在男女之間。

痛苦背後有一個可怕的邏輯,就是一個人痛過之後很難再考慮別人了,簡單說,就是一個受過傷的人、有過痛的人很難有同理心。一旦有了一個不好的想法,他可能更多地思考自己,覺得這對自己是一個傷害。因為刻意的保護,往往把問題複雜化了,從而不再考慮對方的真實情況。

當一個人僅僅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時,不好的結果就出現了一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然而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是抱著“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心理,就容易陷入惡性循環。人在負麵思維下很難看清楚這點。

我們總喜歡用過去的事實去印證自己的想法,覺得一個人出幾次錯就可能永遠翻不了身。前文我提到“浪子回頭金不換”,並非想談品質,談其難得,而是想說這種機會越來越少了,因為我們缺少了耐心,缺少了給予別人機會,讓更多的浪子成了浪子,讓更多小誤會變成了不可推翻的大誤會。這是一個可悲的事實。更可悲的是,這種事情天天都在發生。

我覺得人應該具備一種品質——反思。懂得思考的人才更容易發現問題。懂得思考僅僅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正向思考。

我比較喜歡雙贏思維,做事情喜歡先從別人的角度思考。我也對因果深信不疑,種因得果,要想得果,需要種因。人有太多束縛,打破束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習慣待在自己的圈子裏,都希望能有一種能力去抵擋外界的各種壓力,或者給自己一堵牆、一件保護衣,阻擋外力的破壞。我們保護自己的東西很好,這意味著希望,但這堵牆往往也將我們自己圈住了,讓我們看不到其他人,甚至看不到自己的希望。

痛苦不是好事情,但保護自己不再受痛,並不是要自己不去考慮別人。當我們有了不快時,能不能先思考下,對方真的是這個意思嗎?很多事不是我們想的那樣,為何不能冷靜下來,雙方好好溝通一下呢?給別人一個機會,也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堵死了別人的機會,其實也是消滅了自己的機會。

換個角度看問題,你的改變會很大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從沒有受到過限製,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隻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