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方法對你不一定管用
學習方法,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一直以來我最害怕同學們問的問題。你去醫院看病,醫生不會直接給你藥吃,不會直接告訴你患了什麼病,而是問你的症狀是什麼,然後讓你做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和你的病症來判斷你得了什麼病。同理,一個人學習方法的獲得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學習的問題一定是個性化的,你的問題出在哪裏,你自己最清楚。
我覺得大部分同學要反思,為什麼總覺得別人會給你一個好的方法?別人的方法一定管用嗎?別人也得根據你的情況進行分析,針對你的問題給出方法,不可能給你一個萬能公式。最近,我在“高考幫”(banggaokao)微信公眾平台中連載高考過來人的備考經驗和方法,不是希望你照搬他們的方法,而是希望你借鑒他們找到方法的思路,從他們身上找到堅持的精神和動力,不放棄。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這就決定了你在借鑒別人方法時一定要小心,要知道別人為什麼用這個方法,隻有知道了他使用的原因,你才能知道這個方法如何用到自己身上。
同一個人的方法,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很好地理解並應用,而有的人卻無法領會和應用呢?學習好的同學之所以學習好,是因為會認真分析自己的問題,會反思會總結,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方法,找到合適的方法解決不同學科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很勤奮,能日複一日地堅持。而學習成績一般的同學,尤其是總覺得自己的方法不對的人,他們更願意求助於外力,覺得別人一定有好方法讓他們進步,尤其是照搬一些“學霸”的方法。
很多老師都強調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方法確實重要,但什麼是“方法”?“學霸”的學習方法到底對我們有多大幫助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同學們心中有了這樣一個聲音:隻要有好的學習方法,就可以讓我的成績上來。
方法是一個看似具體、實則抽象的詞,它是方向和引導,甚至可以說是使用說明,本身不能直接幫我們加分。方法更像是從起始點到終點的路徑,有無數種選擇,其中有一種是比較合理的,也就是所有路徑中最短的。每種路徑又會經過不同的地方和路段,這些地方和路段又有不同的要求,就如同數學、物理、化學、英語、語文等學科的學習方法不同,每門學科的具體章節的學習方法也不同一樣。
方法是通向目標的路徑,我們如果靠拿來主義,按照別人的路徑走,得到的方法是別人的,可能會走一些小彎路,比如在某些學科、某些章節的學習上繞遠了點,這時候得我們自己調整,重在思考和及時回到自己的路上,然後堅持走下去。在這樣不斷試錯調整的過程中,我們會把別人的方法變成自己的,從而適應自己的情況,然後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
方法沒那麼邪乎,它並不能讓你脫穎而出。你得學會自己分析問題。如果老師說你效率不高,讓你找提高效率的方法,你得知道老師說的效率不高體現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效率不高,了解原因就容易針對原因找方法。
很多同學問我要高效的學習方法,我可以針對具體學科給一個方向性的學習方式,但是否高效就跟你自己的問題有關了。學習的方法跟你的問題相關,最好的方法是能夠解決你現在的問題的方法。
關於學習,其實同學們也都明白大體的方向和方式,隻是不願意經曆改變的陣痛。比如你原來不怎麼學,或者學得不好,為了好的習慣要丟棄原來那些占用你時間、讓你覺得快樂的事情,自然會有痛苦期。如果本身基礎比較差,積累和上升的過程也許就更長,因為別人已經在車上了,而你還在走路,必須到達下一個站點才能上車。基礎不好,更需要堅持。
不要盲目相信好方法就能夠拯救我們,別人的方法我們可以借鑒,別人的經驗我們可以聽聽,但一定要學會思考,分析自己的情況,了解自己的問題所在,對症下藥,才能找到解決辦法。我們需要一道題一道題地練習,需要攻克一個又一個學習難點,掌握了才能應用,不能把學習當作任務來對付。懂得分析問題、思考問題才能進步,多總結、多反思,自己才是方法的根源!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簡單一句話,包含了太多的東西。
有這樣的情況,一道非常基礎的題,可以說跟書上例題沒什麼區別,按照定義、書上介紹的方法照葫蘆畫瓢就能解決。但有的同學連書上的例題都不看,就說“老師,這道題我不會”。我們不能一味地尋求別人的幫助,尤其對基礎差的同學來說,更應努力提升自己的自學能力。這裏所謂的自學是針對基礎題目的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