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自己發光:讓青春有些光芒14(1 / 2)

心態是一種重要力量

為什麼我們在學習上有那麼多煩惱?

其實不止學習,成長路上會遇到各種煩惱。同學們讀我的書,加我的QQ給我留言,希望我能解決他們的問題,他們渴望答案和方法,但我也在思考自己的方式,我給的是否是他們所需要的答案和方法。其實我不太喜歡講答案和方法,而是喜歡分析問題,講思維和認知,討論價值取向。我覺得這是根子上的問題,會思考了,會分析問題了,答案也就有了。

如果是單純的知識學習,沒有情感在裏邊,人與人的差距不會太大,天才畢竟是少數。但為什麼我們之間的差距拉大了?拋開那些所謂的“天才”光環,看看最樸實的東西,我想應該是心態導致的。遇到困難,出了問題,這個既定的事實我們無法改變,然而不同的人對這個結果的看法,以及接下來要做的決定和行動則是不同的,它又會導致新的不同。

不少勵誌書告訴我們“心態決定一切”,極其強調心態的重要性。心態固然重要,但還不至於決定一切,它隻是差異製造器,心態的背後是我們看問題的方式,體現的是我們的觀念、世界觀和思維方式的差異。

考試考不好,該怎麼辦?有的說自己以前受一個老師的影響,對這門課有了心理陰影。有的說自己就是不會學習數學,就是不會學習英語,怎麼辦?…… 對於這些,我有以下幾種看法。

首先,語言的表達方式錯了。 舉個例子,“和博士,我上課總是走神,無法集中注意力怎麼辦”。為什麼用“總是”?是一上課就無法集中注意力嗎?我們對於一個問題的描述往往片麵化、絕對化。是在什麼課上走神?在什麼時間容易走神?在哪些情況下容易走神?隻有把一個問題的描述細化下來,才可以找到問題背後的原因。我們之所以麵對問題無從下手,是因為我們看到的是整體問題,而沒有看它出現的環境,看它能否被具體化,能否被分解。

其次,所有的擔心、恐慌、無助,有時候就是一種借口。把問題概括化,表麵上是原因,實際上是一種逃避責任的借口。 如果擔心、害怕能夠解決問題,那所有遇到困難的人都在那裏擔心、害怕就好了,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不願意麵對問題,很渴望外界能給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對於問題,我們總是渴望有快捷的解決方式,這樣看似很快見效但實則飲鴆止渴,時間久了就會越來越依靠外界的“快捷”。

學習需要堅持和積累,任何問題的解決都需要自己坦然麵對,認真分析並找到方法。如果別人幫你解決了,下次問題產生了你還是無助,還得求助外界,時間久了自信心也降低了。問題已經出現,這是事實,改變不了,但至少可以避免下次發生。假如這次考試沒考好,那要做的不是在那裏不斷地擔心,而是要看看問題出在哪裏,是哪些知識點出錯,因為什麼出錯,把問題列出來,再想辦法解決。這才是應對之道。

再次,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為優秀的一員,但問題是金字塔頂部的人是少數的,除開天賦,我們是否要付出相應的努力?方法、積累都受心態影響,一旦你急於求成,一旦你不切實際地要求,現實和你的預期就會產生很大差距,這個差距帶來的不是希望,有可能是迷茫和絕望。所以,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並不值得同情,你要做的就是要腳踏實地,個子不能一下子就長高,飯要一口一口吃,外界的幫助和引導隻能幫你打開一扇思考的門,引導你學會麵對、分析和解決問題。

從Question到Answer中間隔著什麼?心態到底是什麼?自信到底是什麼?學習僅僅是知識學習嗎?……這些問題涉及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過去—現在—未來”、“因—果”、兩個“ABC法則”等,我們都需要認真思考。

他人的成功不可複製

經常有人說“我的成功你也可以複製”,但他人的成功,我們真的能夠複製嗎?比如不少同學渴望找到一種有效的方法幫助自己快速提升成績,其中有不少人購買高考狀元的筆記,覺得高考狀元的東西肯定可以幫助自己。向優秀的人學習可以進步,但關鍵要看學什麼。每個人學習的方式不同,學習的方法也不同。任何人的方法,假如隻是他自己的而不是普遍適用的,別人都很難拿來就用。舉個簡單例子,有人說早起背誦好,可是有些人早起記憶力並不好,這就不能照搬應用。方法是死的,但方法的應用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