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自己發光:讓青春有些光芒3(2 / 3)

我在做“陽光心態”講座時說過, 心態是催化劑,是差異製造器,它不能離開我們的現實能力。比如,一個研究生和一個本科生一起找工作,研究生眼高手低、心態不好,而本科生心態較好,公司會錄取誰?一般情況下還是前者,心態再好也無法替代能力,畢竟學識擺在那裏。但是如果同級別對手角逐,心態會起更重要的作用。

很多同學盲目地追求勵誌的語句,而忽略了勵誌語句使用的範圍,別人有什麼目標就覺得自己也可以有這樣的目標,卻常常忽略了別人之前的積累。有的同學高一高二不努力,想在高三用短短一年的時間趕上並超過其他人,我覺得這是不現實的。我們不要過高地定目標,不要過度地覺得隻要相信自己就能成功。

我們做事情時,不要把自己當作少數幸運兒,而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用實力和準備說話。我們要能認清事實,把目標定得低些,實現了低的目標再去實現更高的目標,循序漸進。目標逐步實現的過程是不斷摸索方法、不斷提升自信的過程,是一個正循環。如果一開始就把目標定得很高,你會很痛苦,因為無論如何學,目標離你依然很遠。你總是盯著遠而大的目標,很難看到自己細小的進步,當不能為小的進步而自豪時,你很難找到自信。不斷遭受打擊,不斷喪失自信後,你能堅持多久?

有的同學說,我一直找不到讓自己堅持下去的動力,周圍的誘惑太多了。不付出就能輕而易舉地堅持下去,這樣的情況不會存在。動力改變的是心態,單靠心態不會有結果,受到激勵後,需要行動,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不斷進步。我們之所以要樹立一個理想,是希望我們改變內心的看法,堅定一種信念。人一旦有了不動搖的信念,至少不會出現動力問題。

如果你的目標可以達到,那麼就竭盡全力想盡一切辦法去實現它;如果目標太高,你可以重新評估、重新設立,不要以卵擊石,要學會換擋,先實現合適的目標,再一步一步提升目標,最終接近終極目標,這樣不至於精疲力竭,失去信心。認識並承認自己的局限並不代表失敗,而是一種智慧,夢想是粒種子,會不斷變大。有誌者,事竟成,是告訴我們要有誌向,這有助於我們實現目標,但這個目標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現實依據的,是需要逐步實現的。

我們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會成長,也會進步,但也可能退步,這都來自於我們能否走好現在的每一步,能否以偉大的目標為追求,以實現偉大理想所需要的能力要求自己,我們應以前進式的思維思考,把意念和思維聚焦在現在,而不是著眼於過去。多想想未來比較美好的一麵,把自己當作競爭對手,而不是被別人的進步打亂了節奏。

“無論你決定走哪條路,總會有人告訴你,你的選擇是錯的。困難總是會出現,會讓你覺得那些批評者說的話也許沒有錯。因此,要自始至終遵循所製訂的計劃,勇氣必不可少。”我們要具備努力下去的勇氣,不盲目,不菲薄,再大的成就也是從小的積累開始的,給自己時間,給自己過程,水滴石穿,不要忽視實現小目標的積累。

以最高目標為原則,讓我們做出正確選擇

現實生活中,太多人在談論著目標,學習的、工作的,好像隻要動手做事,就會有目標,但是有多少人思考過,我們所努力實現的一個又一個目標有沒有一個最高目標的指引或約束?如果沒有一個最高的目標作為原則,我們很容易做出錯誤的選擇。

矽穀最有創意的人,斯坦福大學教授邁克爾?雷在《成功是道選擇題》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如果為了最高目標而活,你就會擁有精神生活,無論你是否擁有信仰。隻要你意識到生命中那些更為重要的追求,始終讓自己的行為與其相符,銘記選擇的力量和讓你活躍起來的那些時光,再把記憶中的這些經驗應用於新的狀況,充分利用你在人生道路上獲得的知識,那你就會活在最高目標的指引下。”

我的大師姐盧新寧(1988年從北大中文係畢業)2012年在北大中文係畢業典禮上做了《我唯一的害怕》的發言,其中一些話發人深省。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於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於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於媚骨。你們或許不相信了,因為追求級別的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越來越少;講待遇的越來越多,講理想的越來越少;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因此,在你們走向社會之際,我想說的隻是,請看護好你曾經的激情和理想。在這個懷疑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