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忽視同伴的力量
我的大門徒說她不太了解結伴學習,問我結伴學習到底該怎麼做。我非常讚成給自己找一個夥伴協同學習。我有一個關於學習的理念叫作“係統學(不僅僅是片麵化、局部的學,而是成體係、係統的學)—團體學(要找到一個和自己同頻的人,最好同校或在本地。這樣當你遇到困難或不被理解時,就有人理解你支持你;同時,彼此可以互補,互相勉勵!)—反複學(反複練習直至形成習慣,尤其是刻意練習)”。我提倡的結伴學習是從“團體學”中提煉出來的。
信息越來越開放,大家接觸到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反而有了更多分心的可能,這時候最困難的是如何做減法,如何擺脫那些影響自己的東西。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在學校或家裏肯定會有與你不同的聲音,甚至絕大多數人不理解你,不支持你。
這種孤獨的感覺很可怕,但真正通向優秀的路必然是一條孤獨的路,因為能夠優秀的人是少數的。我所謂的“優秀”,可能更偏向於偉大抱負。其實,在很多小的領域中認真鑽研,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就是一種偉大。
找一個跟自己同頻的同學或者朋友,能夠在本地結伴學習,互相督促、互相幫助、互相監督,用你的長處彌補他的短處,你也能學習他的長處,這樣雙方進步都會很快。兩人要達到同頻,就需要有共同的想法或理念,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如果你們的理念不同,你拉你們班學習成績最好的同學跟你一起學習,也未必能進行下去。
很多同學認為幫別人講題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我覺得這是錯誤的。第一,別人能夠找你講題,說明你還是有一定能力的,這是對你水平的肯定,你要有一定的自豪感;第二,能夠把別人不會的題目給他講明白了,也是一種能力。你也許會做題目,但是你未必能夠把解題思路講得明白透徹,這不僅需要有表達能力,同時要對題目有更深的理解。所以,幫別人解題的過程,既鍛煉了你的分析總結能力與表達能力,也深化了你對知識點的理解。
不要忽視身邊同伴的力量,彼此語言的激勵、行動的激勵,以及彼此在計劃製訂過程中的相互討論、相互督促都很有用。結伴學習,從最基礎的知識上的結伴互補,到深層次的思維觀念同頻,需要一個過程。對於夥伴你要不斷地伸出一隻手來,當你需要幫助時,他才會伸出他的手,否則,你們兩個的結伴就是沒有意義的。
不要總渴望著從別人那裏得到什麼,在得到之前,我們應先想著付出什麼。當我們願意付出而不計較得失時,就容易有所收獲。不過付出也得分對象,很多同學對同伴有過高的要求,每一次付出都渴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回報,如果你是這樣的同學就要注意了,否則會很痛苦。
不管如何,彼此伸出一隻手是建立夥伴關係的基礎。在學習、生活、做人、做事情上都要彼此督促,以最高的目標要求自己,才容易讓自己堅持下去,才容易成功。選擇合適的夥伴事半功倍!
找對人跟你一同走,可以為你提供動力。跟對的人一同前進,也是你成長路上最大的捷徑。
你不了解的“有誌者,事竟成”
“有誌者,事竟成”,意思是有誌向的人,做事一定會成功。誌向本身就是心態的一種反映,而這句話也確實凸顯了心態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人跌倒在“有誌者,事竟成”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極限,這個極限限製了“事竟成”的發生。
我們無法忽視自身的短板(比如身體、精神或情緒方麵),也無法不受已經形成的社會環境的影響,這些都會阻礙我們努力成為領域專家的腳步。很多人忽視了現實,盲目地向自己或他人證明這些不可能的事純粹是浪費時間。然而可怕的是,現實中有很多人陷入對無謂的目標的盲目追求中,這些目標不是自己的,而是別人給的。
不少人會拿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來做激勵:××克服巨大不利條件,創造了奇跡;一個從未上過學的人成了億萬富豪;……但很少有人告訴我們,這樣的人幾萬人甚至更多人中難以出現一個,太多人因為目標設得太高,而重重摔下來。這樣的事實沒有人願意聽,大多數人更願意相信自己也會成為那少數人中的一員。
勵誌故事可以讓人獲得短暫力量,但不能持久,現實和精神上的矛盾會讓我們度日如年。承認自己能力上的不足是一件好事情,至少我們看到不足後還可以學習,同時還應注意自己的優勢,利用好優勢才能讓自己進步。當在一方麵有了一點成績後,我們的自信心就會得到提升,就容易在其他方麵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