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峰門徒”,希望你能成為一個追求卓越的人,不斷以偉大理想要求自己;希望你能成為一個使命者和責任者,當你有了責任,能力就是與之匹配的東西,即使今天你能力不夠,偉大的理想、使命和責任感也會驅使你不斷提高能力。不是因為有了能力才有使命和責任,而是因為有了使命和責任才具備能力。
責任是做好一件事的驅動力
有一天,我一直工作到淩晨三點鍾,當時大腦像糨糊一樣,由於對要處理的問題完全沒有概念,而且要做的計劃要求我站在另一個角度看這個項目怎麼運營,所以遲遲找不到思路。我躺下睡覺,閉上眼睛,但大腦一直在轉,自動地想著要做的工作,自動地想著白天發生的一些事情。很多同學有過這樣的經曆,當我們太過投入,或者太過在意一件事時,晚上會很難入睡。在這種情況下,我的做法是大腦你要想就想吧,我眼睛始終閉著,盡量讓自己放鬆,不要去想什麼時候能睡著,更不要看時間,這樣總會睡著。
我做事情有個原則,就是做什麼要像什麼,很投入很專注。高中時,我經常自誇的能力是,下課拿起一本小說看上十分鍾,上課立馬從小說中撤出來進入上課狀態,大腦專注於老師講的內容。學的時候我投入地學,玩兒的時候盡情地玩兒,享受自己做的事情。另外,搞衛生擦玻璃時,我都務求擦得很幹淨。現在回想以前的做法,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有那種要求,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知道做這件事應該是什麼樣子、什麼結果,比如玻璃擦得幹淨要沒有水珠,要能反射光,很透亮。做一件事情,我會去研究什麼是專業的做法,怎樣才能做到這樣。當研究得多了,就會發現自己不這麼做真的對不起自己,不這麼做是不尊重自己。
責任要求我們做好分內的事情,但分內的邊界究竟有多大?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尺度,有人出於工作要求,有人出於學習要求,有人基於法律,有人出於道德良心。讀的書越多,學到的東西越多,越能明白分內分外的邊界,對自己做的事情便能勇於負責且主動負責。
工作和學習一樣,作為學生在學校學習是本分,工作是進入社會的謀生手段,沒有工作就是閑人,閑人多了社會是非也就多了。但什麼驅使我們去學習和工作呢?責任!有興趣,做的時候也許會簡單些;有精神上的愉悅,做起來也許會容易些。但即使有興趣也可以不做,真正驅使我們去做的,是內心深處的責任,是對自己要做的事情的要求,是不得不做的,既然不得不做,那就要學會接受和學會享受做的過程。
做“高考幫”微信時,因為第二天我要去天津參加同學聚會,所以那天晚上一直熬到淩晨兩點多把“高考幫”的內容準備好。沒有人要求我這樣,但這是我要做的,是我的堅持,是我的責任。學習也是這樣,不是因為我們喜歡一個學科而去學,也不是因為父母強迫去學,而是,要實現理想,所以我們有責任在學校學好。當你意識到學習是你的責任時,學習就成了必須去做的事情。你要學會接受,減少抱怨,試著去做,投入進去,多想要做的事情,慢慢就會有進步,你的責任會讓你在學習上獲得更大的進步!
記住林肯的一句話,“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煉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識而進入更高的境界。”
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
很多同學從一開始就輸在了自己的語言上。語言是我們內心思維的體現,當我們用語言表達自己的不確定、不可能時,在內心深處已為自己定性為無法實現。我們無法逃開別人的看法。在中學,有的同學不是為自己而活,不是為自己的未來而奮鬥,更多的是為別人而努力。比如你對未來很迷茫,然而別人又告訴你,一定要有夢想、要有目標,於是,為了讓別人覺得你不是那麼迷茫的人,你也為自己找了個夢想,定了個目標,但那真的是你的嗎?我覺得我們最大的痛苦,不是沒有夢想和目標,而是錯把別人的目標當作自己的。當我們沒有鮮明的目標時,就做好當下該做的。一個有理想的人不會迷茫,不過就算今天我們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也沒有什麼好迷茫的,再往更高處走,跳出現在這口井,去看看更廣闊的世界。
跳出現在這口井,似乎唯有通過高考,但我不全認同,因為不是每一所學校都是重點,不是每個人都是“學霸”,一個人上了大學未必就有出路,最重要的是適合自己的情況,藍翔也好,北大、清華也罷,各有自己的價值。做事情要腳踏實地,也許我們基礎差,無法進入大學,但可以選擇一門技術來學習,把技術學好,讓自己成為不可或缺、不容易被替代的人,越不容易被替代則價值越高。
不管我們做哪種選擇,都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需要堅定自己的選擇。為自己的理想堅定信念,終有一天幸福會敲開我們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