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已經掙到了N輩子都用不完的財富,其中大部分人剩下的人生隻是追逐享受,追逐財富的數字遊戲,移民國外,罵著我們的社會多麼不好,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羨慕。
還有一部分人,在擁有了財富之後,想讓周圍的環境更好,想改變不好的社會現象,想推動社會進步。他們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老去,便想著為後代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更重要的是,他們樂於支持有能力、有理想的年輕人,他們把奮鬥和追求理想社會的精神也傳給了年輕人。如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的,人的追求到了一定程度,會想要獲得尊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也許最初我們是為了自己而努力奮鬥,但最後會上升到理想上,一種想要改變不公平、追求美好世界的理想。
渴望、不甘心、改變不公平和追求完美世界,是我們奮鬥的動力。這個世界上有兩類人特別需要理想:一類是年輕人,在一無所有時,理想是他們最大的財富,可以靠理想去實現一切;一類是實現了自己財富自由的人,他們需要用理想去實現自我價值,找到存在的意義。
每個人都是帶著使命來到世上的
人與人之間有沒有差距?當然有差距,而且還很大。但差距不是一天形成的,造成差距的因素有很多,除去先天遺傳因素,環境、經曆以及個人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影響。在做“雲峰門徒”計劃(我做的一個關於學生成長的計劃)時,有天晚上我在“學會自己長大”QQ群中做了一項調查,問了幾個問題:
你的夢想是什麼(不管能不能實現,如果有機會就要努力實現的)?
你渴望自己這輩子做什麼?
你有要堅持的價值觀或原則嗎?
如果讓你做一件偉大的事情,你會做什麼?
通過這些問題,我想了解大家有什麼樣的夢想,想看看不同人的思維、觀念有哪些區別,或者說是為了印證我腦子裏的一個想法,同時也是對 “雲峰門徒”的小小麵試。中間我還加了“誘惑”環節——認真回答問題的,我會寄給他一張明信片。不少同學把答案發給我,從中可以看到他們內心深處各種滋味交織著,他們的夢想也因人而異,或大或小,或利己或偉大。之後,我又問了他們一個問題:當你將這些寫出來後有什麼感覺?
是的,夢想看似遙不可及,但有時候卻能發揮出莫大力量,如果你一直不敢正視,這股力量就無法起作用。寫出來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就是一個正視夢想的過程,想想吧,還有什麼比實現夢想更激動人心的?!
看似簡單的回答,帶出的是內心的某種力量。每個人都有不甘心的時候,一旦堅定了自己內心的想法,隨之產生的欲望就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而我想印證的是,有多少人能夠看到自己的使命和責任。
我一直相信,有些人來到世界上是肩負使命和背負責任的,他們需要不斷地以偉大目標來要求自己。他們不是為了享受而來到這個世界的,而是來為這個世界做貢獻的,是要引領這個世界的潮流的。對這些人而言,最大的享受不是享樂,而是奮鬥和拚搏,是做對他人和世界有意義的事情。
從我在初中看書著火卻毫發無傷那刻(《學會自己長大》中有寫到)起,我內心深處就有了一個萌芽——上天不讓我死,我必然是要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現在我更堅信,自己來到這個世界,是肩負使命和背負責任的。自我從事教育以來,每天和同學們交流,希望自己能夠給他們一些正確的、多元的看法,希望他們能夠看到這個世界更好的一麵,不那麼片麵與偏激,希望他們有正確的思考方式和認知。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每天花費很大精力跟同學們交流,對我的事業發展沒多大影響,我好像應該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放在更能創造價值的事情上,其間也曾有過想放棄的時候,但最後都堅持下來了,因為總有人在我累的時候說“老師,謝謝您每天做的,我有很大收獲”。
我不提倡免費,因為一旦免費很多人便不懂得珍惜。一個人如果太容易得到一件東西,往往不會珍惜,但如果花費了時間、精力乃至金錢才得到,便不會允許自己浪費。在做“雲峰門徒”計劃時,我考慮的不是掙錢,雖然每個月有費用(200~700元/月),但會根據個人的情況來調整,甚至有些人是免費的。我最想看到的是,你的堅持和主動。有同學說,“老師,我家庭條件不好,但非常想加入‘雲峰門徒’計劃,高考後我打工付費,可以嗎”;還有同學說,“老師,您幫了我很多,您必須收費,不然我不會問您問題”。
我希望每年能夠抽出時間重點幫助20~30個人,讓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思考,願意為了學習而付出代價,而不是一味向別人索取,覺得別人應該義務地幫助他們。
你是否願意成為一個背負使命來到世間的人?你是否願意成為一個背負責任的人?當我們以偉大理想和目標要求自己時,身上便會充滿想象不到的力量,會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問題。理想是一個人堅持下去的終極動力,因為它是希望,看似縹緲,但一旦實現又是多麼讓人興奮的事情,即使為了一絲絲可能性去努力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