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初,IBM的市場銷售額已達20億美元。這對很多公司來說,是個遙不可及的數字。可小沃森發現,全年的增長率隻有9%,而前幾年則高達20%一30%,這意味著IBM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停滯不前的時期。
小沃森找來了精明的副總裁利爾森,一同分析原因。
“問題在於我們有兩個電腦部,”利爾森一針見血地指出症結所在。
“當初為了引進競爭機製,我們把電腦部一分為二。可現在他們互相競爭,開發的產品結構完全不同,與之配套的其他硬件和軟件產品也都不同。一旦客戶更換機器,就要更換成套的產品,費用實在太高。”
“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減少品種,簡化生產線,讓兩個部的工程師取長補短,共同開發。”
“最好是能開發出一套普遍適用的機型,然後不斷升級換代。”
利爾森馬上跑去落實,經過反複的研究論證,推出了IBM360型係統電腦的策劃方案。
360的意思是一整圈360度,它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從商業領域到科學領域都可適用。
從來都敢於站在技術發展浪尖上的小沃森,對此項工程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
“湯姆,我們應該建一個自己的電子零部件廠。”威廉斯向小沃森提出建議。
“為什麼不再繼續用我們的配套廠家了?”
“現在晶體管要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集成電路。而目前還沒有生產集成電路的工廠,我們要想生產出最好的機器,必須自己建一個電子零部件廠。”
“好吧。”小沃森不加思索地同意了。
然而新工廠昂貴的造價令小沃森大吃一驚,每平方米高達150美元,而過去的老工廠每平方米隻有40美元。但即使如此,小沃森也從沒有動搖過開發360係統的決心。
這樣一項浩大的工程耗時三年仍無成果,這是小沃森所沒有想到的。
而其他競爭對手則在這段時間趕上了IBM,IBM的市場份額急速下降。
1964年4月7日,為了爭取客戶,小沃森不得不提前宣布360型係統的成功。
IBM在全國的62個主要城市和14個國家同時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全世界有1萬多人參與了這一盛會。
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到1965年,數百台360型係統電腦終於及時交貨了。
與之配套的軟件開發耗費了5億美元,整個項目耗資50億美元,被《財富》雜誌稱之為“50億美元的大冒險”,還說“這個項目的投資比二戰時製造原子彈計劃的投資還要大。”
360耗盡了IBM的所有資金,造成嚴重的資金短缺,小沃森不得不額外出售了3.7億美元的股票來解燃眉之急。
到1966年底,360型係統電腦共裝配了8000台,IBM的年收入超過了40億美元,純利潤高達10億美元。
IBM360成功地應用了集成電路的新技術,實現了兼容的目標,真正地具有了通用性,在計算機曆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IBM360型係統電腦的成功,使IBM確定了計算機技術的絕對領先優勢,繼續雄踞計算機行業的霸主寶座。
風險與機遇並存,這是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如果因畏懼風險而裹足不前,企業又怎麼能夠抓住機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