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俗諺,大智慧49(1 / 1)

48 雞蛋裏挑骨頭——找碴兒

假如認真研究“雞蛋裏挑骨頭——找碴兒”的話,我們就要看這個雞蛋孵到什麼程度。如果雞蛋已經孵化到快要蛋破雞出的時候,雞蛋裏還真有骨頭。不過,這是另外一回事,現在要討論的是雞蛋還隻有蛋白和蛋黃,明顯未經孵化,明知沒有骨頭的時候,故意找碴兒這檔子事。首先,看看什麼叫作找碴兒。故意找碴兒也就是借故為難之意。野蠻未開化的人對某個人不滿會赤裸裸地直接發動攻擊;稍有知識的文明人對某個人不滿會拐彎抹角地對其所提意見,或其所作所為,放大缺陷,使其遮掩大部分的優點,再找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假借“對事不對人”的幌子,達到打擊、反對的目的。這就叫作找碴兒。所以,找碴兒未必全是無中生有,反而是抓住可以放大的缺陷不放的情況比較多。偏偏天下許許多多的事情並非盡善盡美,存在著若幹的缺陷,這就給想“放大缺陷” 的人可乘之機。亦即隻要有人想要找碴兒,他都可以找到機會。所以,決策者稍不留神,找碴兒者常常得逞。因為找碴兒者隻負責放大、渲染決策者的缺陷,無須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這是找碴兒者的優勢,但也是他最脆弱的地方。反製之道就是,請其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使其反客為主接受批評,最後可能發現後案不如前案。如果找碴兒者不願提出更好的方案受評,則在沒有出現其他更好的方案之前,隻能試行實施本案。如果找碴兒者目的在拖延、反對現行方案,則可運用雙麵俱陳法,陳述現行方案的優劣,揭開被找茬者遮蓋的優點,使該方案獲得多數人的支持。其次,為什麼會遭遇找碴兒。如果你的方案確實不佳,遭到批評,那就不算被找碴兒。一般而言,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微妙關係,有時競爭,有時合作,“競合關係”是人類相處的基本之道。

分分合合,有人在你的雞蛋裏挑骨頭就是對你不爽,難免令人不悅,但視之為“兵家常事”可也。找碴兒的原因很多,弄清楚後,須進行適當的應對。當然,天敵或競爭對手在你的雞蛋裏挑骨頭是意料中的事,你就該早做防備。其他常挑你錯處者也有“恨鐵不成鋼”的有心人,不能以“找碴兒者”視之。很多時候由於工作緣故,我們一生中可能常常碰到“找碴兒者”,所以在遭遇有人挑戰時,無論如何首先要自我反省、徹底檢討自身過錯,不可盲目排斥他人的意見。被人找碴兒,心裏難過,常在別人的雞蛋裏挑骨頭,也讓人討厭。如果你本來就是故意找人麻煩也就罷了,如果沒有找碴兒的本意,卻被人家認為你在找碴兒,那豈不冤枉?什麼樣的人容易被人冤枉呢?

1 .平常喜歡競爭的人。競爭的目的是要贏,與人競爭並且要贏對方的方法就是善攻對方弱點。找碴兒就是在攻擊對方的弱點。每個人都有若幹強項與弱點,你常提他人強項,他人就高興,你常提他人弱點,他人就難受。喜歡競爭而且要贏對方,這種性格的人喜歡找碴兒,當然也更容易被冤枉。

2 .從事品管、評鑒的人。從事質量管理的人,其思考重點不在產品有多少項符合標準,而是有沒有什麼地方不符標準。從事各種評鑒的人,雖然也注意大方向的對錯,但也不會放過細節。被評鑒單位盡管場麵話講得冠冕堂皇,但骨子裏都有“如能手下留情,則感激不盡”的念頭。

3 .自願當烏鴉的人。小至一個家,大至一個國,人人都喜歡聽好話,雖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也應該有人“說真話”。正所謂,“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身;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孝經?諫諍第十五》)爭臣、爭友、爭子,就是講真話、“忠言逆耳”諫諍的人,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做烏鴉”。這種人是有功之人,但常不受歡迎,所以這種人必須講究說話技巧,否則達不到“做烏鴉”的良善本意,反而遭人厭棄,也就成了“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有人會對“什麼性格的人比較喜歡找碴兒,以及如何養成此種性格”等話題產生興趣。每個人多少都有些許獨特的習慣,譬如:喜歡找碴兒,但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受環境的影響會有所改變,所以如果你不喜歡“找碴兒”這種習慣,隻要將心比心,下定決心努力改掉這個習慣,從而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這樣既可減少被人找碴兒,也不會讓人認為你喜歡在“雞蛋裏挑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