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俗諺,大智慧50(1 / 1)

49 藥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

民間常有“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的說法,意思是說,醫與藥都隻能治病,不能治命,而不信佛的人,佛也度化不了他。民間所說“藥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與“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意思相同,甚至“死病無藥醫”與“藥醫不死病”也是同一道理。醫藥並不能治療所有的病痛,遇到危及生命的病痛時,神醫仙藥亦無用武之地。否則,自古以來的帝王長生,將相不老,富戶豪門不死之人多矣,就連心地善良,救災恤貧的好人,也早已塞滿人間。

人在生病後,莫不就醫吃藥,理所當然,無須費時、費力加以討論。倒是命中注定的、醫不好的“死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看似清楚,實極模糊。宿命論者深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每個人的壽命皆有定數,大限一到,曾有何人不死?所以,民間有許多類似的說法,譬如:閻王判你三更死,定不容人到四更;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閻王注定三更死,絕不留人到五更;閻王叫你五更去,不能雞叫到天明。這類說法適用於所有人,從帝王將相到販夫走卒,似乎有點“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的意味。很多人會疑惑,“命” 果真半點不由人嗎?

“藥醫不死病” “不死病”皆可醫,除非誤診,另當別論,所以此論斷應無問題,至於“死病無藥醫”則尚有商榷的餘地。

“不死病”與“死病”的界線是會變動的,以個人之衛生常識、醫術和藥劑的發達程度為判斷依據。在醫藥不發達的國度裏,或因診斷不明確,或因藥劑不齊全,或因延誤治療,許多小病變成了令群醫束手無策的大病。本來命不該絕,無端提早“報銷”了自己。而在醫藥不發達的國家,人們不知抗爭,或抗爭無效,最後隻得承認這就是“萬般皆是命”。然而,在醫藥發達的國家,許多看似非常嚴重的病症,一遇名醫就能“起死回生”。當其活過來時,人們又說其福大命大,命不該絕。若未遇名醫而不治,人們又隻能把他當作“萬般皆是命”。看出什麼蹊蹺沒?死也是命,不死也是命,到底哪個才是“命中注定”?可見所謂“命”,經由人力是有商量餘地的!總體而言,現在各國的醫藥都比以前進步了很多,“命定”之說豈無彈性?另從每個國家國民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來看,似乎壽命是可以“延長”而不是那麼“鐵定”的。故如何“延長壽命”一事就有很多討論空間。延長壽命的具體做法是:平時注重養生,病時依靠名醫妙藥。養生包括身心靈各方麵的養護,此類信息很多,隨處可得,但重在恒久實踐。至於依靠名醫妙藥,當然要看你生活在哪個國家與能否負擔得起醫藥費用而定了。有形的肉體,可以因為適度的保養與救治而延長壽命;至於無形的心靈,能否永生?宗教界另有說法,在此不便討論。

“藥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與“藥醫不死病,要死無藥醫”這兩句俗諺,本來都在揭示一項“生死有命”的道理,也就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意即隻能認命,沒得商量。尤其“要死無藥醫”,更是表明是你自己要死不想活,譬如“壽星公抹脖子,自個嫌命長”,當然無藥可醫。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當然也被解釋為命中注定。以往公認的不治之症,任誰不幸得了就得認命,譬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得了癩病(麻風病),聖人也隻能絕望地說:“這是命啊!這麼好的人,怎麼會生這樣的病呢!” 可是現在不同了,由於養生觀念的普及和醫學科技的進步,現在對於以往的許多絕症,是可以延緩、控製,乃至治愈的,而且證明了人的命數不是“半點不由人”,而是 “可以商量”的。雖然這種“商量”仍然有其極限,但因可以商量,所以“極限”也可以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