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窮人無富親
為什麼要提到“窮人無富親”這個俗諺呢?因為我的父親曾經窮無立錐,我們一大家子人身知窮人的滋味。什麼叫窮無立錐?我父親是替地主耕地的佃農,沒有一寸自己的土地。在台灣實施“三七五減租”與“耕地放領”的時代,無巧不成書,我們又耕到地主的保留地,享受不到“耕地放領”的好處,還要將一甲(約1萬平方米) 水田37.5%的收成交給地主,自己留下62.5%的收成維持生計。那時我還年幼,家裏有爺爺、父親、母親、三個姐姐和一弟四妹。我們一大家子12口人就吃那剩下的62.5% 的糧食。一家老弱婦孺,主要靠父親種地維生,真的是“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父親生肖屬牛,我看他一生比牛還苦, 53 歲就累壞了身體。當時我讀大學三年級,還來不及奉養他,就應了古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那句話,這也成了我今生最大的遺憾!從小到大,在我的印象裏,我們沒什麼“富親”。《增廣賢文》裏有一句非常寫實的警語:“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可謂是道盡人情冷暖。還有一句對聯形容得也很貼切:“富貴如狼,群聚三江五湖;貧窮似虎,驚走六親九族。” 回憶兒時,那時大家都窮,村莊也就有一兩戶日子過得好些的人家,可都不是我家親戚。所以,我們雖然窮些,卻沒有遭人冷落的印象。隻有兩件事我想跟窮有關:一件是小弟生病夭折,一件是最小的妹妹送人收養。這兩件事發生時,我們除了哭作一團之外,竟不知如何安慰雙親。我猶記得那時的父親呆若木雞,而母親則泣不成聲。爺爺、父親都是文盲,母親原本姓黃,讀過兩年小學就送給陳家做養女而輟學,在養母家做童工,書久不溫習就會像台灣俗諺所說的“三日沒餾就爬上樹”。因此,母親也不認識幾個字,可她的心算倒是全家第一。我生於文盲之家,卻有不錯的“庭訓”:沒人不知道我們窮,所以就不必再裝了。現在想起這樣的“庭訓”,我內心都無比的感恩與佩服父母。我們兄妹幾個,人人務實,不膨風裝闊,也不會有自卑感,真的要感謝這個簡單易行的“庭訓”。通常窮人容易有自卑感,而富人難免有優越感。這兩種人很難生活在一起。在許多小說、電視連續劇裏,青年男女談戀愛,如果富有的一方發現雙方背景差異懸殊,通常都會隱藏身份,假扮成普通人,甚至假扮成窮人。然而當被揭穿真相時,都會有一番掙紮,最後或以門不當、戶不對而無奈地分手,或以極具戲劇性的方法修得正果。親戚間一貧一富的相處之道要比一對青年男女談戀愛更為麻煩,問題更多,故此正有“窮人無富親”的俗諺。談到窮人有自卑感,容易打腫臉充胖子這件事,使我想起明朝大文豪馮夢龍在其《廣笑府》中的最後一個笑話—— 冬日搖扇。有個窮人在冬天時要到富有的親戚家做客,但他沒有棉襖可穿,就穿了一件夏衣去赴宴。窮人怕人家恥笑他沒有穿冬衣,索性又拿把扇子,並對其他客人說:“我一向怕熱,雖在冬天也要扇風取涼。”
酒席散後,這位富有的親戚覺得他很虛假,就故意迎合他,配合他怕熱的說法,為其準備了單被涼枕,請他到池邊的涼亭去休息。到了半夜,窮人實在冷得受不了,就用單被包著身體想要溜走,沒想到失足掉進了池裏。親戚在池邊看來看去,驚問其為什麼會掉進池裏。窮人說:“我實在太怕熱了,雖然冬天睡在涼亭上,但還是想要跳下池裏去洗個冷水澡。” 在這個故事中,人們對於窮客人的自尊心與富主人的不厚道各有褒貶,我不想對此故事發表意見,讀者各有定見。物以類聚本為自然界的道理,猶如“有緣相聚,無緣別離”一樣,無須勉強。故而貧富之間該聚該散,隻要不刻意為之就好。窮人不必想方設法去高攀富親,也不必刻意回避與富親的來往;富人不必為了怕人家說自己嫌貧愛富而百般委屈地反受窮親戚的冷落。影響人之聚散的因素很多,不是隻取決於貧富一個因素。因此,隻要大家都以平常心相待,順其自然則貧富間就不會有太大的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