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論輩沒論歲
年歲大小,依出生時間為序,非常清楚,何者大何者小沒有討論的必要。倒是輩分一事,至少有以下三種情況值得推敲。第一種:指在血親族中所居長幼先後的次序。這種輩分非常明確,在以前的大家族中,常有輩分高而年歲小的情況,這在日常生活中會發生一些趣聞。現在社會以親子兩代的核心家庭或小家庭最為普遍,家裏就很少有輩分高而年歲小的情況了,但在不住一起的家族中還是會有這種現象存在。
第二種:姻親間輩分高低的問題。姻親間的來往普遍不如血親間的親密,故其輩分的講究僅限於平時有來往且相互認識的人。中國人喜歡“親上加親”,就是在親戚間再有婚嫁關係,這種情況就很難界定輩分尊卑的規範了。譬如,據相關史料記載: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也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孝莊文皇後,13歲(公元1625年)時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在此之前,皇太極已經娶了她的姑姑哲哲( 孝端文皇後 ) 為正室。公元1634年,布木布泰的姐姐海蘭珠又嫁給皇太極,形成姑侄三人同嫁一夫的婚姻。民間不論姻親輩分
“親上加親”者更是多不勝數。第三種:世交。古時世交頗感正式,少數世交親逾血親、姻親,唯所占比率甚少。現在的一般世交,輩分觀念普遍不及血親與姻親。即使是血親與姻親,都到了“一代親、二代表、三代散了了”的境況,何況隻是世交呢?除上述三種情況與輩分、年歲有關之外,餘則為不相幹的普通人,多以年歲大小禮貌性地尊重。不過,有兩種跟“論輩沒論歲”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就是職場上的位階與社會上的聲望,大家千萬不能忽略。先談職場上的位階。
這個問題包含政府與民間的正式與非正式之機關機構裏的頭銜。頭銜位階的高低猶如輩分的高低,所以代表國家的一國元首蒞臨會場時,全體人員無論年歲大小依禮都要起立恭迎,以示對其的尊崇。如果有人倚老賣老沒有起立,那不僅不能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隻能暴露自己的無知與無禮。在民營機構裏的高層領導,有時比政府機關的高層領導還要更有權威,因為他的決定不受民意機關的監督與製衡,所以不會打折扣。麵對公司員工,也沒有什麼年長年幼的問題。可以說,私人公司把頭銜位階的差異展現得更徹底。再談社會聲望。社會聲望的高低,多與其正麵的知名度成正比,與其負麵的知名度成反比。無論做多少好事或壞事,隻要不為人所知就不會有知名度,也不會有社會聲望。易言之,讓人知道你做好事才會有社會聲望,默默行善有陰德而無陽功,不會有社會聲望。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第一》別人不知道沒關係,君子不在乎;反過來講,讓別人知道你做好事,尤其是能鼓舞大家一起來做好事,發揮更大的力量,是君子之當為的。任何時代的人,對社會聲望較高者都是肯定的,隻差在有些時候非常肯定,有些時候沒有那麼肯定而已,不會出現反而否定的時候。人生如戲,戲亦如人生,演戲最能表現“論輩沒論歲” 的真諦。我們在職場上的角色扮演,不就與在演戲時所扮演的角色一樣嗎?年輕人扮演皇帝,其他人不論年歲大小就得跪稟回話。通常輩分越高,年歲越大,這是普遍的現象。而“論輩沒論歲”這個在台灣常常聽到的俗諺則指明:在遭遇有輩分高低、年歲大小的問題同時存在的時候,應該以輩分為第一優先考慮的順序,年歲大小反在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