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俗諺,大智慧45(1 / 1)

44 寧可無了有,不可有了無

我曾問兒子:“你選擇先窮後富,還是先富後窮?” 他立刻響應:“要看窮多久,富多久。”他的回答與我原想得到的答案差別很大。可見“寧可無了有,不可有了無”,這句俗諺並不能隻顧到窮富的先後次序,至少還要考慮其時間的長短。兒子這一反問,使我想起許多電視連續劇中的情節,比如在二十集的連續劇中,壞人吃香喝辣、風光當道至第十九集,好人在最後一集終於苦盡甘來,冤屈得雪,獲得最後的勝利,邪不勝正的主題很明顯,可未必能達成教忠教義的目標。因為“最後勝利”隻是曇花一現,隨著劇情接近尾聲,好人的故事也接近終點。很難想象,年輕人看了這類節目是要當好人,還是當壞人呢?猶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樣,窮富關係通常也是“窮久必富,富久必窮”(窮很久才會富,富不久就變窮,所以窮人比富人多)。自古以來就不曾出現過某個家族“窮久不富,富久不窮”的現象,隻是分合時間各多久、窮富時間各多久的問題。由於窮富循環,有人無法忍受富後之窮,遂產生一種“常保貧窮不欲富”的消極、錯誤的懼富心態。相反地,有人窮怕了,不計任何代價要變富,也產生一種“寧要金錢不要命”的極端、變相的怕窮心態。這兩種心態都是過猶不及的。因為人的本性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所以才有了訓誡人們“寧可無了有,不可有了無”這句俗諺。此俗諺出自明末淩濛初?在《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錢多處白丁橫帶,運退時刺史當艄”一回中:“俗語兩句話說得好:‘寧可無了有,不可有了無。’專為貧賤之人,一朝變泰,得了富貴,苦盡甜來,滋味深長。若是富貴之人,一朝失勢,落魄起來,這叫作‘樹倒猢猻散’,光景著實難堪了。” 總而言之,還是想變富有的人比較多,我對於那些“常保貧窮不欲富”的人,不便多做評論。因此,本文的重點在“如何變得富有”與“如何保持富有”。多數人想富有,富又分許多等級,以前家有百萬即成富翁,現在財產以“億”為計算單位,百萬則成為“新貧”。古訓說:“大富由天,小富由儉。”無論如何,勤儉是致富的起點,如果接下來還能經營有道,便有大富的機會,而好吃懶做卻能致富的終究沒有幾人。懼富的原因是害怕在“先無後有”之後,隨之又會變無,那時更為難堪,幹脆不要“有”就不會“無”。這種想法過於消極,不符合社會進化的需求。如果致富之後可以常保富有,那就不會有懼富心態了,但“富不過三代” 好像魔咒一樣,絕大多數人都逃不過“富後必窮”的命運。台灣有句俗諺說“頭一代油鹽醬醋,第二代長衫拖土,第三代夯扁擔走路”,實際上隻好一代而已。我們所能做的隻是延緩“富後必窮”的時間。這個延緩就是掙脫魔咒,讓“富超過三代”,而且越多代越好。事實上有人真的掙脫了這個魔咒,那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由富變窮有許多原因,其中揮霍無度與經營無方是兩個主要原因。如果會花錢也會賺錢,那就窮不了;最怕是隻會花錢不會賺錢,當然坐吃山空,不窮也難。人往往富有了就不再珍惜錢財,從出手大方到揮霍無度,開始敗家。如果此人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容易持久富有,延緩敗家的時間。一般人要做事,富翁不一定要做事,但不管做不做事,家裏的錢能夠“理”得好就不會變窮,這需要有點經營頭腦,通常要在學校裏學點本事。富家子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良好的母教,又沒有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他會很快變窮,被“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擺布,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不必懼怕成為有錢人,有錢之後,隻要不奢侈浪費、懂得分享,有老子“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的胸襟,就不會患得患失,反而能長保富有。窮與富,不隻是先後次序與時間長短的問題,另涉及物質條件與精神層次的問題,有時還摻雜“感覺”的問題,很複雜。如果把它簡化到世俗能理解的概念,則先窮後富受人羨慕,“寧可無了有”便有激勵的功能;而先富後窮讓人惋惜,“不可有了無”就有警惕的作用。因此,這句俗諺雖非至理,卻能給人明確的啟發。

注 1 . 淩濛初(1580—1644),字玄房,號初成,明代浙江烏程

(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明代文學家、小說家。其著作 《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與馮夢龍的《喻世明 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二拍”,是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