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
能感覺時代在變、潮流在變者,已不是庸庸碌碌之輩;若能了然於某一潮流已過,何事正夯並知潮流即將流向何方者,其屬智者無疑。如果渾渾噩噩,一無所知,則任何行動皆有不合時宜之可能,那就不能言智。古訓“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現代人稍不留意,極易誤解,以為就是現在所流行的“跟著潮流走” 之意。假如不太確知潮流怎麼走,就“跟著感覺走”,其實,這裏麵有很大的出入。
“跟著潮流走”就是隨波逐流,“跟著感覺走”就是我行我素。因為“潮流”存在風險,“感覺”未必正確。許多人都自覺是智者,故其不僅“跟著潮流走”,而且把潮流的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甚至添油加醋,極盡嘩眾取寵之能事。怎樣叫作順時“有謀”呢?就是一邊順著潮流,不故意走逆流,不與潮流對著幹,避免成為“形勢比人強”下的犧牲者;一邊冷靜地思考:這種潮流是健康而對人類有益的嗎?能流行多久?如果發現不對勁,就要避之唯恐不及,更不能積極主動投進浪潮的核心。這時,要閃得越遠越好,如果還一個勁兒地“跟著潮流走”就隻能等著後悔。能在潮流中審時度勢,這就叫作“有謀”。怎樣又叫作不過分“逆理”呢?首先要確定“理”是什麼,然後再計算沒有“逆理”的利弊得失。理者,天之經地之義也。正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仿佛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麵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走到何處都行得通。”“言忠信,行篤敬”這就是大家都信服的理。
某事可不可做,通常我們內心都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譬如淩虐親長,十之八九的年輕人都知其“逆理”。仍然 “逆理而動”者,一則迫於形勢,沒有勇氣敢不從眾;一則智慮不周,無力判明潮流能走多久。不做“逆理”之事,在平時沒有風險,在非常時期不同流合汙,尤其還標榜特立獨行,極易成為眾矢之的。譬如在束胸纏足風氣鼎盛時期,哪家有女任其胸脯長大不加束縛,必受世人指指點點,譏為豪放女;哪家有女任其天足裸露不加包纏,同被世人指指點點,譏其過河不用舟船。哪個父母不知束胸纏足之痛與不合情理?其所以忍心裝聾作啞,無視無聽於女兒的啜泣哀號,隻因無力反抗社會潮流,而僅能徒呼負耳!對於我們來說,大家更有興趣的是,遇到非常時期怎樣順時而謀而又不逆理而動。莊子曾講過一個故事:春秋時代,魯國賢士顏闔接受了衛國的聘請,來衛國擔任太子的專職老師,名義上是輔導,實質上是侍候。太子是國君的接班人,所以侍候太子,擔任他的專職老師,其地位等同於官員,絕非教書匠。顏闔得知這位太子很難侍候,便去請教著名的賢大夫蘧伯玉先生,問:“假設有那樣的一個人,我得去侍候他,而他天性殘暴,很難侍候。本想放棄原則遷就他,我又怕國家受害;堅持原則輔導他吧,我又怕自己受害。遇上這樣一位難侍候的人,我該怎麼辦呀?” 蘧伯玉說:“遷就他但不要太過分,內心和善但不要太明顯。不要做螳臂當車、自不量力的事。凡事不可弄巧成拙,本來出於善意,卻造成更大的傷害。” 這大概就是同流不合汙的做法,表麵同流,實不合汙。這當然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事情,但蓮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人為萬物之靈,隻要肯用腦筋,就如孫子所說“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孫子兵法?始計篇》),自然會有增利減害的辦法。當事情來臨時,不要瘋狂起舞,要冷靜有謀,不要盲動、衝動,多方算計,通常可以減少逆理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