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
鄭和是雲南昆陽州的人。他原來姓馬,他們家都信奉伊斯蘭教。明太祖十五年的時候,鄭和的父親死了,這時鄭和方13歲。
大約是在鄭和的父親去世不久,他就因某種機緣入宮當了宦官,就叫了三保,侍候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役中,他跟隨燕王征戰有功,就被擢升為太監,賜姓鄭。
中國曆代帝王,向來都是以天子自居,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中心,在他們有了強大的國力基礎時,就總想要揚威四海內外,也就是與四方的各國建立盛大的朝貢貿易關係。朱棣當了皇帝後,就決定派鄭和出使西洋地區。
當時的西洋,是明朝人的地理概念,他們以婆羅洲為中心,婆羅洲以東的地區,他們就稱為“東洋”,婆羅洲以西的地區,他們就稱為“西洋”,鄭和航海所經過的地區,大部分都在婆羅洲以西的地方,所以就把鄭和的出海航行,叫做“下西洋”。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明成祖三年的七月到明成祖五年十月之間。他建造了不少大船,有的長40多丈,寬近20丈。這次首航,鄭和率領將士近3萬餘人,大海船200多艘,同時,還帶了大量的金錢銀鈔,船上還安裝了航海圖和羅盤針。這支航行隊伍航船的體積之大和設備的先進,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鄭和與副使太監王景弘從蘇州的劉家河出發,海航到福建,然後從福建的五虎門繼續揚帆遠行,首先抵達了占城,遍曆爪哇和蘇門答臘等一些地區。他一路上,都以明朝皇帝的名義,給他們所到地區的統治者封官加爵,如果不服從他們的命令,他們就用武力去加以威懾。在他們經過印度尼西亞的舊港時,原來祖籍在廣東的海盜陳祖義,在海上偷盜搶掠,橫行無忌,公然來搶劫鄭和的船隊。鄭和就下令將這股海盜打得落花流水,並且活捉了陳祖義,帶回中國,把他獻給了明政府,後來被斬首,這樣,再在海上航行。就安全了。
明成祖對鄭和的這次遠航,非常滿意,因為鄭和回國後,各國的使者都隨船來朝拜明朝皇帝,朱棣也給了他們大量的賞賜,同時,也對鄭和進行了表彰和獎勵。
在明成祖七年的十月到成祖九年的七月之間,鄭和又第三次下“西洋”。
這次鄭和下西洋,帶著一個48艘船組成的大船隊。先後到達了占城、爪哇、蘇門答臘等許多地區,這次最遠航行到了當時印度半島東南部海岸的阿拔把丹。在這次航行中,發生了一件不無遺憾的事情,鄭和在返航的途中,再次經過錫蘭時,那裏的國王亞烈苦奈兒引誘鄭和到他們的國中,向鄭和他們大索金幣,同時,又發兵來搶劫鄭和的船隊。鄭和這時見錫蘭兵大隊人馬都已經出發了,國內空虛,就率領當時的兩千多人,出其不意地攻破了錫蘭的都城,活捉了亞烈苦奈兒和他的妻子以及官屬。這時,搶劫鄭和船隊的錫蘭兵聞訊後,立即還軍自救,結果又被鄭和他們打得落荒而逃。後來,鄭和將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和他的家屬帶回國,獻俘於明政府,明成祖朱棣以寬大為懷,又將他們釋放回國了。
鄭和的第七次也就是最後一次下“西洋”,開始在宣德的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的七月才歸來,相距第六次航行,這已經有十年了。這十年間裏,朝中的政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明成祖朱棣死後,鄭和就失去了靠山,他雖然沒有受到迫害,卻也隻能在南京的守備任內度過他的寂寞的歲月。在仁宗朱高熾掌權一年就去世後,由朱瞻基繼承帝位,這便是宣宗皇帝。朱瞻基登位幾年後,海外的各國還未來朝貢,他認為這未免有損國威,這時就想起了先朝的太監鄭和,決定命他和王景弘再下“西洋”。
鄭和這次航行,帶了官校、旗軍、火長、舵工,辦事和一些醫生、水手等隨侍,總共有2萬多人。
這次航行,鄭和從南京的下關龍灣開船,經過兩個多月,抵達福建的長樂港,在這裏呆了有好長的一段時間,然後才開船駛向遠洋。先後到了占城、爪哇、舊港、滿刺口、蘇門答臘、錫蘭、古裏等17個國家和地區。航行途中,鄭和分出的部分船舶到古裏國時,適逢古裏國派人到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聖,鄭和就派了7名翻譯同往,來回有一年的時間。這次鄭和回國後,帶回了蘇門答臘等10個多國家的使節到京城,來進行友好訪問。
鄭和就這樣在28年的時間裏,下了7次“西洋”,所到的地方有30多個國家。每次出航,都給南洋各國和印度沿岸的各國帶去大量的金銀和錢幣,回國的時候又帶來了域外各國的一些古玩字畫,使當時的人們都大大地開闊了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