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珍惜和諧篇(3)(1 / 3)

人麵桃花崔博陵以詩傳情

唐代著名詩人崔護年輕時相貌英俊,才華橫溢。

這一年春天,他來到京都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卻非常不幸沒有考中。

崔護覺得愧對家人,不好意思馬上回家,就在長安多逗留了幾天。

他獨自一人,專揀偏僻無人處去,不知不覺來到城南郊外的一個地方。這裏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隻是房屋稀少,人跡罕至。

崔護覺得口渴,就信步來到一處人家討水喝。開門的是一位十六七歲的妙齡女郎。

崔護報了姓名,央求道:

“博陵崔護獨自遊春到此,口渴難受,向姐姐討口水喝。”

那女子請崔護坐下,進去倒了一杯茶出來遞給崔護。

崔護飲畢,就同這姑娘攀談起來。

交談中得知這女子叫葉蓁兒,母親早逝,與父親居住在城南以種桃為生。

二人互相仰慕,相見恨晚,就在這桃林中私訂了終身。

第二年,崔護又到長安參加科考,由於準備充分,竟然高中解元。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功成名就的崔護非常得意,急忙驅馬趕向城南,向意中人葉蓁兒報喜。

等他來到蓁兒門前,卻發現屋門已經上鎖。

荒村野外,沒有人可以替他傳遞消息,在這裏一意苦等吧,又有些不好意思。

崔護的眼前映出初次和葉蓁兒相見的場景:

緋紅的桃林中,姑娘的臉色和桃花交相輝映,更顯得嬌嫩欲滴,明豔照人。

崔護不禁詩興大發,在門上題詩一首: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麵桃花相映紅。

人麵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並署上“博陵崔護題”幾個大字。

過了幾天,崔護正在太學讀書,忽聽得有人召喚自己。

起身一看,原來是一個媒婆領著一個嬌媚的女孩兒,那女子正是葉蓁兒。

原來,崔護造訪那天,葉蓁兒同父親一起為母親掃墓。

回來一看門前的題詩,頓時明白了崔護的用意。

蓁兒父親打聽到崔護是今年科考解元,十分高興,當即著媒婆帶著蓁兒前來太學尋找崔護。

崔護因詩得婦的故事,遂成為一段文壇佳話流傳下來。

金榜及第之後,前去尋找意中人不遇,在門上填詩一首表明心跡。這個舉動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不失為一個浪漫而幽默的故事。

當時男女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私訂終身是極不光彩的事情。崔護的這首詩,既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又隱諱地通過對桃花的描寫陳述了自己的要求,恰似一紙浪漫的求愛書,起到了信件所無法代替的投石問路的作用。

挫不墮誌陳翥發憤著《桐譜》

在宋代,安徽池州銅陵出了一個偉大的園藝學家,他的名字叫陳翥。

陳翥出生在一個比較富有的鄉紳家庭裏。盡管他經過幾番寒窗苦讀,但卻屢試不中。

失敗並沒有磨滅他躋身仕途的願望,反而更激發了他發憤苦讀的決心。

於是,他在家鄉附近的山上建起了一座房子,閉門謝客苦讀,以便一舉成名。

誰知天不遂人願,一晃他已經是四十多歲的人了,可功名利祿對他來說似乎還是虛無縹緲的事情。

怎麼辦呢?難道自己的一生就這樣不了了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