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珍惜和諧篇(2)(3 / 3)

他等顧愷之走後,立刻將封條撕開把名畫據為已有,最後又作賊心虛的將箱子封好。

過了一段時間,顧愷之來取畫,一打開箱子卻發現裏麵空空如也。換了一般人肯定會大吵大鬧,至少也要問個究竟吧。

但是顧愷之卻並不氣惱,隻是感慨地說:

“好畫真是通靈氣啊!所以才能化飛而去,這就好比人成了仙上天一樣啊!”

藝壇上有許多“癡人”,如詩癡、書癡、畫癡……但他們並不是真癡,而是大智若愚,癡之藝精,癡之才絕。

顧愷之所謂的“癡”,其實正是他的明白之處。

因為他知道,桓玄是個有權有勢的大官僚,跟這種人講理隻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弄不好還會惹禍上身。因此不如空發兩句議論給桓玄一個台階下,做個順水人情把畫送給他算了。

所以顧愷之以他絕妙的“癡”了結了此事,同時又巧妙地把桓玄置於了難堪之地。

損益無形陶淵明闡述求學真理

陶淵明辭官歸隱之後,過著無憂無慮、舒適自在的田園生活。

一天,鄰村的一群少年聽說大名鼎鼎的陶淵明就住在附近,都相約跑來就做學問的問題向他請教。

他們畢恭畢敬地行過師徒之禮,並虔誠的發問道:

“陶老先生,我們非常欽佩您淵博的學識,但不知您在學習中有什麼捷徑?”

陶淵明聽這群少年們講捷徑,不禁仰麵捋須哈哈大笑地說:

“做學問哪有什麼捷徑妙法?隻有勤學苦練一種笨辦法而已。古人不是說過,勤學則進,輟學則退嘛!”

然而這群少年見沒有達到目的,仍然十分不滿意。

他們認為陶淵明這樣的一代名士,在學習上一定有什麼秘笈妙法。

陶淵明見他們半信半疑,就拉著他們的手來到一處稻田邊,指著田裏的秧苗說:

“你們仔細看看,這田裏的秧苗是在往上長嗎?”

少年們左看右看,都搖搖頭說不見秧苗長高,陶淵明又回身指著溪旁的一塊大磨刀石發問道:

“你們看這塊磨刀石,中間已被磨成了像馬鞍一樣的凹麵,那它到底是哪一天磨成這個樣子的呢?”

少年們都搖搖頭說不知道。

陶淵明語重心長地告誡少年們:

“這就對了。田裏的秧苗一天天長大,但我們用肉眼無法看到它長高;磨刀的石頭一天天耗損,但我們也無法覺察出它們的減少。”

“做學問就和這個道理一樣,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之功啊!學問的長進在於日積月累,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奏效的。同樣,如果稍有懈怠,知識就會像磨刀石一樣悄悄虧損了。”

小夥伴們聽得恍然大悟,他們一齊誠懇地請求道:

“陶老先生,那就請您把這個道理歸納成一句話送給我們好嗎?”

陶淵明點點頭,用飽蘸濃墨的筆寫下了一段寓意深長的文字: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一群懵懂中的少年就做學問的問題前來向一代文豪陶淵明請教,而他們提出的問題卻又是十分抽象的。

陶淵明巧妙的借秧苗和磨刀石做比,來說明事物量變和質變之間的辯證關係。把學問的增長和倒退用秧苗的生長和磨刀石的虧損來表述,晦澀高深的理論變得淺顯易懂起來,使這群少年受到了深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