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珍惜和諧篇(1)(2 / 3)

到了南京,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洪承疇親自來提審。洪承疇知道夏完淳是聞名江南的“神童”,便心懷叵測,誘他歸降,借此收買人心。夏完淳見堂上坐的是洪承疇,不由得怒火中燒,昂然挺立,不肯跪下。洪承疇裝腔作勢,假仁假義地說:“你這個毛頭小孩,懂得什麼造反事理?還不是誤受叛亂之徒的蒙騙,被拉過去的,你要是依了我,歸順大清,管保你前程無量。”夏完淳裝著不認識洪承疇,故意高聲回道:“你才是個叛亂之徒!我是大明忠臣,怎能說我反叛?我常聽人說起我朝忠臣洪亨九(洪承疇字)先生在關外和清軍血戰而亡,名傳天下。我年紀雖小,說到殺身報國,還不甘落在他的後麵呢!”洪承疇聽後瞠目結舌,不知所措。

左右趕忙出來解圍,告訴夏完淳:“本堂正是洪大人。”怎料到,夏完淳反而手指洪承疇的鼻子,罵得更凶:“胡說!亨九先生早已為國捐軀,天下人誰不知曉!當時天子親自哭祭他,滿朝群臣都痛哭流涕。你這個無恥叛徒算什麼人,敢冒他的大名來汙辱他的‘忠魂’!”夏完淳這一席堂罵,痛快淋漓,巧妙異常。弄得洪承疇在這位少年麵前,臉紅一陣,青一陣,坐立不安,雖似有千刀剜肉,百箭刺心,卻也不敢還上一句。

和夏完淳一同受審的錢栴,開始時,在庭上有些軟弱,夏完淳嚴辭正色對嶽父說:“你、我和陳子龍三歃血為盟,誓死報國。今天我們追隨陳子龍同死國難,不正是大丈夫的本色嗎?”由於他的激勵,他的嶽父錢栴最後也振作起來了。

在獄中,夏完淳關了80多天。他和同獄的顧鹹正、劉曙戴著鐐銬,一起飲酒做詩,說忠說義,豪放如常,根本不把生死放在心上。

1647年9月19日,夏完淳、錢梅、顧鹹正和劉曙等人被綁赴南京西市刑場。夏完淳和劉曙手攜手地走在前頭,神態從容,毫無懼色。臨刑時,他們倆始終沒有跪下,昂首挺立,英勇就義。此時,夏完淳隻有17歲。他像烈士壯遊那樣,走向死亡,以其生命的熱血譜寫了最後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不朽詩篇。

夏完淳死後,他的童年好友杜登春、沈羽霄收殮了他的遺體,把靈柩運回故鄉,安葬在鬆江曹溪附近蕩灣村他父親夏允彝的墓側。後來人們為了保護夏氏父子的墓,在墓前豎立一塊石碑,碑兩旁寫著:“永遠禁止樵牧侵占”。

孤膽英雄張煌言

明朝末年,清軍入關,僅1年多時間,就占領北京,攻陷南京,兵臨浙江。此後,明朝宗室的幾個藩王先後成立了3個南明政權,但真正抗清的力量,卻在民眾之中。

1645年初夏,當清軍占領杭州時,浙江地區的老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清軍。一個26歲的平民讀書人張煌言,也從此開始了長達19年之久的抗清事業。

張煌言是浙江鄞縣人。他少年時曾隨父親張圭章到過北方,親身體會到敵騎蹂躪的痛苦,認識到國亡家破的可怕,因而激發了強烈的愛國熱情。浙東抗清義軍初起時,張煌言以舟山為根據地,聯絡四明山區的義軍,屢次進攻清軍占領的縣城,嚇得浙東各城的清兵大白天都不敢開城門。不久,舟山遭到清軍重兵圍攻,終於失陷。他又到台州組織新的義軍隊伍,乘海船北上,攻克崇明,溯長江直抵鎮江金山和南京燕子磯,並於歸途奪回了舟山。

1659年5月,張煌言率領所部義軍,與鄭成功的軍隊會合,從海路突入長江。清軍在江上設置3道防線:一是釘了許多大木排,上鋪泥土,架設大炮,稱為木浮營;二是在金山與焦山之間,用粗大的鐵鎖鏈橫攔江麵,稱為滾江龍;三是在江岸建築炮台,安置了西洋大炮幾百門。張煌言毅然率軍主攻。他先是派浙東漁民出身的士兵,潛水鑿斷了滾江龍;接著駕乘戰船,冒著炮火與箭雨衝鋒,奪取了3座木浮營。江岸炮台的清軍聞風而潰,鄭張聯軍一舉攻克大運河和長江交流處的瓜洲城。

為了擴大戰果,聯絡長江中上遊的抗清力量,鄭成功和張煌言兵分兩路:鄭成功率領部下人馬拿下鎮江後,兵圍南京城下;張煌言則另率一隊水軍,上溯到蕪湖,並以蕪湖為據點,分兵4路而出。旬日之間,張煌言兵不血刃,光複4府、3州、24縣,計城池近30座;湘、贛、魯、豫等省的有誌之士,也多親來軍前,願受指揮。一時人心振奮,江淮半壁為之震動。

正當張煌言在長江中遊地區節節勝利之時,圍攻南京的鄭成功,由於輕敵疏忽,吃了敗仗,匆匆退出長江,回師福建去了。鄭軍一退,清軍馬上集中兵力對付張煌言:一邊封鎖長江,堵住他的退路;一邊調兵遣將,向張煌言這支孤軍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