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珍惜和諧篇(1)(1 / 3)

少年英雄夏完淳

夏完淳原名叫夏複,鬆江府華亭縣人。父親夏允彝是江南名士,老師陳子龍也是一位學識淵博、作風豪邁的文人。他的母親和妹妹都會做詩,姐姐淑吉還是位出色的詩人。夏完淳是明朝末年的一位神童,英才早熟,膽氣過人,5歲就能與人談論學問,7歲能詩作文,9歲時已寫出了一本《代乳集》的詩集了。

明朝末年,時局動蕩,朝政腐敗,在士大夫中流行著一股很壞的風氣。一些人作官前死啃經書,中舉做官後,則一門心思買田造房,拉攏關係作巧宦,而對現實問題,世務所急,卻不聞不問,毫不關心。當時東南地區倒有些講究“經世致用”之學的知識分子,他們紛紛結社聚友,議論朝政,抨擊時弊。最早有無錫的東林黨,後來在蘇州有“複社”,在鬆江有“幾社”。夏允彝和陳子龍是“幾社”的重要創始人。他倆相知最深,同懷匡救時弊的宏願,常在一起留心時勢,切磋學問。當父輩們在高談闊論時,小夏完淳就用心地在一邊聽。6歲時,陳子龍在夏家見夏複聰明伶俐,少年老成,常常故意與他辯論,逗著玩。有時一談下去,小夏複說得有板有眼,頭頭是道,使陳子龍很不好對付。

夏複12歲時,在故鄉與誌同道合的少年朋友,模仿父輩組織了一個“西南得朋會”,常聚在一起研討詩文,縱論國家大事。在父輩們的長期熏陶下,夏複在童年時就關心時事,養成了敏銳的政治目光,立下了為國獻身的抱複。

1644年,夏複剛14歲,全國時局突變。清朝軍隊人關攻占了北京,國家存亡和人民安危到了最緊迫的關頭。廣大人民群眾和一些有民族氣節的官僚、士大夫奮起抗清鬥爭。這時,夏複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夏完淳,跟著父親也投入了這場鬥爭。

第二年的5月,清軍攻下南京,即派降清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疇駐紮,並分兵江蘇、浙江各地。夏允彝父子,陳子龍和同縣沈猶龍等人,決定起兵反抗。他們聯絡明朝的吳淞總兵吳誌葵,派兵進攻蘇州。15歲的夏完淳投筆從戎,意氣激昂,在吳誌葵軍中積極協助商訂作戰計劃。義軍一度攻進蘇州的胥門,但由於缺乏後援,攻城將士300餘人在清軍騎兵的圍攻下,全部陣亡。8月,清軍圍攻鬆江,義軍奮戰幾晝夜,終因寡不敵眾,兵敗城破。夏氏父子和陳子龍衝出重圍,潛伏鄉間。在此同時,“幾社”會友侯峒曾、黃淳耀領導嘉定人民抗清,也失敗身亡。消息傳來,夏允彝無比悲痛,自投鬆塘而死。

夏允彝的殉國,更激起了夏完淳堅持抗清的決心。1646年春天,他與老師陳子龍及嶽父錢栴(zhan)秘密回到鬆江,在一起歃血盟誓,決心抗清到底。他們與吳江吳日生領導的太湖長白蕩水義軍取得聯係。夏完淳遵照父親的遺囑,變賣了家產,捐獻給義軍作軍餉,他並在義軍中擔任參謀。義軍在湖中神出鬼沒,數百裏內縱橫無敵,攻破吳江,收複海鹽,屢次大敗清兵。後來,由於奸細的破壞,吳日生被害。至此,蘇南、浙西地區的抗清武裝都失敗了。

夏完淳被迫離開家鄉,長途跋涉,跑到長江中遊的湖南,去尋找有組織的抗清力量,甚至還有西入四川的念頭。顛沛流離了一陣,卻毫無結果。但是,他並沒有灰心喪氣,仍繼續尋找著鬥爭的機會。

1647年春,夏完淳又潛回家鄉。他與正在重整旗鼓的明軍舊部黃斌卿取得聯係,密報軍情。又和江南顧鹹正、劉曙等數十人聯名具表,圖謀大舉。大家推夏完淳執筆起草,交謝堯文送往浙東。不料謝堯文途中被擒,搜出表文,押到清朝的鬆江提督吳勝兆那裏,幸好未予追究。原來吳勝兆在陳子龍、夏完淳等人的策動下,正準備起兵反清,所以一場禍事暫時避過去了。

可是,吳勝兆在舉行兵變時,不幸暴露而失敗,被清朝統治者殺害了。陳子龍被俘,綁在船上,押往南京。途經跨塘橋時,陳子龍趁人不備,猛地掙脫,投河而死。

江蘇巡撫士國寶從吳勝兆處搜得夏完淳起草的表文,立即照著名單在蘇州、鬆江等地四處搜捕。當衙役闖到夏完淳住處,他鎮定自若,慷慨地說:“天下豈有畏人避禍的夏存古”。說著,頭也不回地走出家門。

一路上,家鄉可愛的山河城池,勾起夏完淳的無限感慨。船過青浦細林山,夏完淳想起老師陳子龍壯烈的死,觸景生情,提筆寫了一首《細林夜哭》,詩中寫道:“我欲歸來振羽翼,誰知一舉人羅戈!”“公乎公乎為我築室,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當來”。表明此時他已決心追隨師輩以身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