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珍惜和諧篇(1)(3 / 3)

張煌言集中部下將士,率船隊溯江再上,計劃入鄱陽湖,開辟江西抗清根據地;結果,由於船隊在黑夜中驚散,隻得改變計劃,鑿沉僅留的船舶,進入大別山區,作持久抗清的打算。清軍大隊人馬尾追而至,義軍將士們被包圍在山嶺上。張煌言挺槍大呼,奮勇闖入敵群,連刺帶挑,殺傷精兵數十人,終於衝開一條血路,突出了重圍。這時,他身邊隻有一個攜印的少年戰士了。

張煌言請當地老鄉作向導,繞道皖南、浙西,向浙東根據地走去。崎嶇的山路磨得他腳趾出血,腳後跟開裂;途中他又患了瘧疾,骨瘦如柴,抱病趕路,汗如雨下。經過2000餘裏的艱難跋涉,張煌言終於回到浙東。“江東父老見,一一問重圍。”人們雖說惋惜張煌言功敗垂成,但也慶幸他能活著回來。

為了重整旗鼓,張煌言顧不得身體的疲勞和衰弱,立即著手組織新的義軍隊伍。然而,這時的抗清局勢,已經有很大的變化:鄭成功渡海收複台灣去了;南明永曆政權在吳三桂率領的清軍追擊下,遭到了覆滅;農民起義軍出身的抗清英雄李定國,壯誌未酬,抱恨終天。張煌言成了最後一麵抗清旗幟。

處於勢孤力單境地的張煌言,並沒有喪失鬥爭的信心。他曾策動清朝的台州守將反正,隻因行動前走漏了風聲,未能成功。當清朝的浙江提督趙廷臣寫信勸他投降時,他堅決地回答:“你是清朝的大官,我是明代的孤臣,地位不同,誌向各異。我早把功名富貴看得像浮雲,勝負成敗盡努力而已。”信末還附了兩首詩:“贏得孤臣同碩果,也留正氣在乾坤。”

這樣,清朝統治者就把張煌言看作了眼中釘。1664年3月,調集重兵,圍襲張煌言,雙方在東海中展開激戰。由於兵力懸殊,張煌言部下死傷很多,他隻得將殘部撤出,退駐舟山一個小島上。不久,他為了避免無謂犧牲,保存力量,把殘部將士化整為零,到民間掩護起來,自己隻帶少數人,隱居在浙東南田島西麵的一個名叫懸嶴的小海島上,等待機會東山再起。

張煌言不死,清朝統治者心不安。清朝政府懸賞通緝張煌言,並收買了張煌言的一個舊部下,趁黑夜從懸嶴島的背後偷襲。張煌言發覺有異,起身撥劍,不料寶劍被帳子裹住,清軍蜂擁而上,把他擒住了。

清軍把張煌言押到寧波。寧波人民得到這一消息,紛紛聚集在城外大道的兩旁,都想能最後一次看看這位英雄。隻見他,神色鎮靜,態度從容,頭戴明朝文人常戴的方巾,身穿深色葛布長衫。將近20年,人們在衣冠裝束上,最感到痛心刺目的,是腦殼後麵拖一條辮子,今天忽然見到一位明朝衣冠裝束,百折不回的抗戰英雄,無不潸然淚下。

到了提督府門前,押解的差官按照犯人不走正門的慣例,要張煌言從邊門進去。張煌言屹立不動。清朝的浙江提督妄圖勸解,忙將他從正門請進,並叫人擺開了酒席。張煌言昂首拒絕說:“父死不能葬,國亡不能救,死有餘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說罷轉過身子,不說話,也不吃一點東西。

這天夜裏,他被關押在一所民房中,難以入眠,回憶起19年來轉戰於江海之間,出生入死,披肝瀝膽,雖說屢挫屢起,曆盡艱辛,總還維持著東南一隅的抗清局麵。誰知終於國亡家破,自己也成了囚人。想到這裏,他想起了持節匈奴19年的蘇武,就決心準備為國犧牲,死得其所了!

過了10多天,張煌言被押解到杭州去。寧波父老聞訊,不管警戒的清軍如何虎視鷹瞵,還是有好幾千人趕往碼頭送行。張煌言出城門後,朝北四拜,表示向故國辭別,說:“臣的誌向完畢了!”又朝城門四拜,表示向故鄉辭別,說:“怪我無能,叫故鄉父老白白苦了20年,辜負了大家的期望。”然後,他向送行的父老鄉親拱拱手,感謝他們的盛情,便上了船。此情此景,使在場的幾千百姓,都失聲痛哭起來。

張煌言被押送到了杭州。那個先前勸降張煌言碰過壁的浙江提督趙廷臣,再一次誘他投降,還保證清廷能起用為兵部尚書,結果又被張煌言嚴辭拒絕了。

清朝統治者不敢把他解送北京,恐途中不測,也不敢把他再關押下去,決定將他在杭州處死。

臨刑時,劊子手按處決的慣例,要他跪下。張煌言堅決不肯下跪,昂首挺立,壯烈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