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宗聽了李泌的這番活,心緒稍稍平緩了一些,問道:“大唐貞觀、開元年間,全換了太子,為什麼沒有滅亡呢?”李泌回答:“從前,承乾(太宗所立的太子)想謀反,事情被發覺了,太宗派他的舅舅長孫無忌與朝廷中的幾十個大臣審問他。真相大白後,當時還有人求情說:‘希望陛下不失慈父之愛,讓太子留下一條性命。’太宗同意了,並廢黜了魏王泰。現在,陛下既然已經知道肅宗性急,也認為建寧王的死是冤枉的,臣感到很慶幸,因為陛下能夠明察秋毫,希望陛下能夠以此作為前車之鑒,審慎再三,悉心考察,一定會看到太子沒有什麼陰謀不軌的行為。他如果真的有不法行為,願陛下按照貞觀年間的辦法來處置他,廢黜舒王,立皇孫。那麼百代之後,執掌天下的人還是陛下的子孫。至於開元時,武惠妃詆毀太子李瑛,後來李瑛兄弟被殺,國人都感到怨憤。這是今後的帝王應該引以為戒的,為什麼還要效法呢?兄且,太子住在宮中,並未接觸過外麵的人,也沒有幹預過外麵的事,怎麼有異心呢?那些向您進讒言的人,極為狡詐,即使有像晉湣懷那樣的親筆信,有太子李瑛穿的兵甲那樣的證據,也是不足信,又怎麼能因為妻子的母親有罪就受連累呢?幸虧陛下把此事告訴了我,我敢剛我的整個家族來為太子擔保,太子不會有謀反之心。假使讓從前的楊素、許敬宗、李林甫之流來聽從您的旨意的話,那他們就會成為舒王得到天下而定策的人了。”
德宗說:“聽了您的話,我想把這事緩一緩,等到明天再考慮吧。”李泌抽回自己的笏板向德宗叩拜,哭著說:“這樣的話,我知道陛下父子將慈孝如初。可是陛下回到後官以後,一定要自己一個人審思,不要把這些意思露給身邊的侍臣。如果泄漏出去,他們就會去告訴舒王,那麼太子就很危險了。”德宗說:“我明白你的意思。”
又過了一天,德宗來到了延英殿,單獨召見了李泌,哭著對李泌說:“如果沒有你一番真誠的勸說,我今天後悔也來不及了。太子敦厚仁義,確實沒有別的企圖。”李泌叩頭向皇上慶賀。並借此機會請求皇上讓他告老還鄉。
宋宗元評論說,李泌的話情真意切,見解及其深刻,足以令聽者驚心動魄,最終感動了皇帝。要想穩固皇儲的地位,該發表意見的時候不能不說話,李泌就是一個範例。據史書記載,李泌在唐朝,前後侍奉過三個君主,多次在父子骨肉之間巧妙周旋,彌缺補漏,救危扶難。世上很多人把他比做漢代的張良,我認為李泌所處的境況比張良更為複雜和棘手。因為張良遇到的是豁達大度的賢君,而李泌所遇到的都是性情多疑的君主,而且這些君主都是些萎靡不振的中才之主。
太子的廢立,外人是很難發表意見的。如果爭辯得不力,無法使皇上回心轉意;如果爭辯得太過,則可能激起皇上的怨憤。曆來當皇室親族內部、骨肉之間發生矛盾、彼此猜疑的時候,大臣們大多以沉默來保住自己的官位,使自己不至於因為選擇失誤而丟掉了官職乃至腦袋,這樣的人固然是不值一提的;即使有一兩個敢於說活的大臣,也可能因為觸犯了皇帝的痛處而招來禍患,最終對於保護皇儲的地位也起不了什麼好的作用,哪裏比得上緘口不語更好呢?李泌在德宗盛怒之下,懇切委婉,言無不盡,始終以誠心來感動他,尤其是引用了不久以前建寧王被冤殺的例子,作為前車之鑒,做得更是巧妙極了。用皇上所能夠明白的道理,反複勸諫開導,終於使德宗回心轉意了。這種進言的方式,是很值得大臣們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