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概論
現在普遍認為,治療不孕症應該是計劃生育規劃中一個固有部分。據統計,不孕問題影響到全世界5%-10%的夫婦,在有些地區所占的比例更高。
怎樣才算是不孕症?
過去多年來一向認為,夫婦同居,有正常性生活3年以上,未避孕而不能懷孕者才屬不孕症。有人統計,婚後5年仍能有5-8.受孕的機會。因此,對一些過早就醫者往往不夠重視。可是,最近有人收集各國曆年資料,統計結果表明,婚後1年之內受孕的夫婦約占81%,2年之內受孕者約占90%。在正常情況下,婚後超過2年仍未受孕者,顯然屬於極少數。因此提出將不孕症的範圍由上述3年改為2年。對於一些晚婚夫婦或本來就有月經不正常史的婦女,甚至不必非得等到婚後超過2年,隻要婚後超過1年還沒有懷孕,就可以作為不孕症檢查及治療。這樣處理的好處是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過早檢查與治療,給精神和身體帶來不應有的負擔,又不至於由於耽擱診治時間而延誤診斷與治療,減少了妊娠的機會。
不孕和不育有什麼區別?
不孕和不育後果是相同的,都沒有子女。但是嚴格地說,前者是指從來沒有過妊娠;而後者是指可能沒有也可能有過一次甚至多次妊娠,但胚胎從來未能發育為活的嬰兒。為了便於診斷及治療,一般將不孕症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不孕指婚後2年從來未懷過孕。婚後曾經有過生育或流產,此後又有2年以上未再受孕,為繼發性不孕。不育的命名比較含糊,臨床上一般不用。
哪些因素可以影響婦女的生育能力?
(1)年齡:習慣上認為女性能夠生育的年齡為18-49歲。其間,生育能力有一定變化:20歲以下處於低水平,20-29歲迅速增高,30歲以後又回落至低水平。通常說的有生育能力指存在排卵能力。因為月經初潮和絕經年齡因人而異,同樣年齡的婦女生育能力也不完全相同。
(2)生育的自然間隔:人們不難發現,結婚以後即使不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每個人從結婚到第一次懷孕所間隔的時間也並不相同。而且對於每個人來說,每兩次妊娠間隔的時間也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說,在那些孩子於嬰兒期死亡了的婦女,下次妊娠的時間就早於孩子已經活到超過1歲的婦女。
(3)婦女的健康狀況:營養良好的婦女,其生育能力可能優於營養不良的婦女,這種差別可能與後者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有關。但過於肥胖,特別是體重超重的婦女卻常合並卵巢功能紊亂,生育能力相對偏低。
近絕經期的婦女受孕率低,流產率高,主要是因為卵子1的活力減退和排卵次數減少。據估計,在40-45歲的婦女中75%的月經周期有排卵,46歲以後就降至60%。另外,近絕經期婦女的卵巢功能開始衰退,由於體內激素的量不足也可導致受精卵的著床能力下降。因為,有甲狀腺、腎上腺等內分泌疾患以及患多囊卵巢症和卵巢功能低下的婦女,主要症狀之一常是不孕。
還有人認為,在老年婦女或在其它原因造成性生活次數減少的情況下,因為婦女生殖道內存在活精子的機遇較少,卵在受精前過度成熟的機率增高。延遲受精與後代由第21對染色體三體異常所致的先天愚型的發病率增加可能有一定關係。
(4)季節:出生率和受孕率與季節變化的明顯關係,在很多地區極易被人們所察覺。當戶外溫度變動在19攝氏度(65華氏度)上下時,妊娠率最高,而當平均溫度超過21攝氏度(70華氏度)時,就明顯降低。盛夏月份很少有人懷孕,這可能是因為炎熱造成的疲勞導致對相互接觸的厭惡,使性生活頻繁減低的結果。
(5)遺傳:在不孕的婦女常可追問到前代的不孕史。雙胎的遺傳因素早已被證實,但是遺傳與生育能力的關係,至今尚無比較讓人信服的資料。不過根據臨床經驗可以看到一些現象,例如前代生育能力差者,後代生育也較困難,舊社會我國多子也多孫者尤不少見。這可能與每個人的生育能力不同有關。
另據觀察,當女方年齡在30歲以下時,如果夫婦雙方生育能力皆差,1年內受孕率僅達30%,如男女雙方,僅一方差而另一方良好時,1年內受孕率可達25.。臨床並不少見,一對夫婦婚後多年未孕,而當他們離異後,各自又都能與新的配偶生育後代。至於每個人的生育能力又與遺傳有多大關係,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6)精神因素:有些夫釣切盼子女,婚後超過3個月即為不能受孕而焦慮,一旦教給他們一些關於受孕的知識,使得性生活和諧了,問題並不難以解決。遺憾的是,有些人卻於不得已領養了別人的子女以後,因為精神不再緊張,雖然未再接受治療而又自然受孕。此時當然就有些被動了。
(7)土會影響:這是比較複雜和由多種因素相互製約的問題。文化水平以及婦女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對生育力也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受過教育的婦女一般將結婚年齡推遲,又能夠自覺采取一些避孕措施。從另一方麵來說,受過教育的婦女,因為個人衛生和營養水平相對較高,不致因為生殖器官炎症導致不良後果,可以說對生育力有一定的保護能力。但是,正因為她們總是著眼於晚婚、晚育,又常錯過最佳生育年齡,隨著年齡增長生育力下降,甚至常會發生流產與不孕。
我國不孕症的發病情況如何?影響因素有哪些?
對不孕症的標準迄今尚無一致的認識,所以在我國大範圍的調查不孕症發病情況,還沒有人進行過。北京宣武醫院計劃生育研究室公布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可以間接反映一部分發病情況。在宣武區43109對已婚育齡夫婦中,有704對不孕症夫婦,患病率為1.633%。對已查出的不孕症患者中的414對年齡在40歲以下的夫婦進行病因調查,結果發現,女方從事暴露於鉛、油漆、甲苯職業者,5男方從事暴露於鉛、油墨職業者,男方接觸放射性物質及從事高溫作業2年以上者,較對照組明顯多。
在不孕者中,男方患過腮腺炎或女方有過人工流產史者,相當於對照組的2-3倍,青春期後患腮腺炎者不孕的發病率更高。
另外,女方超過30歲或低於23歲,以及過胖者和性生活頻率過低者,不孕症發病率都相對較高。該文還肯定了遺傳與不孕的關係。雙方姑叔,姨舅有患不孕症者和男方兄弟、姐妹有患不孕症者,其不孕症發病率竟比對照組高2-3倍。有14對同胞姐妹同患不孕症。
長期避孕是否會造成不孕?
臨床確實能夠看到有些夫約經過一段時間的避孕之後,想再懷孕卻很困難,因此有些人誤以為長期避孕會造成不孕。關於這個問題,近來已經有了比較確的答案,隻要所選擇的避孕方法得當,就不會影響以後的生育力。而為什麼有少數夫婦經過一段避孕後又會不懷孕呢?這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20-30歲之間的婦女生育能力最強,30歲以後將逐漸減退,如果有些人本來結婚就較晚,再由於各種原因堅持了較長時間的避孕,因為年齡較大,妊娠的機會就會減少。
(2)有些夫婦本來就具有一方或雙方生育能力低下的疾病,可是自己並不知道,婚後因為怕生孩子還在堅持避孕,等停止避孕後發現自己仍不能懷孕,就歸罪於避孕。
(3)在堅持避孕期間,夫婦一方或雙方也可能會發生一些疾病,如放避孕以後有人會合並輸卵管炎,患腮腺炎以後會合並睾丸炎等,直接影響到生育能力。
所以,在開始避孕以前,夫婦對於生育計劃就該有一個比較周密的考慮。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都已開展婚前檢:查,這對早期了解生殖器官是否正常能起一定作用。但婚前檢查並不能絕對判斷每對夫婦的生育能力。新婚夫婦最好先不避孕。未婚者等到有能力撫育孩子時,再安排結婚比較合理。即或婚後需要避孕,也以不超過2年為宜。特別是年齡已超過30歲的新婚夫婦或女方原有月經不調等疾病時,對於結婚及避孕問題更應采取慎重態度。
女方性欲降低是否會導致不孕?
有不少人認為,婚後多年未孕是女方性欲低下的結果,並常因此而夫婦不和睦,甚至要求離婚。我們認為,一般來說能否受孕並不完全取決於性欲的強弱。有的夫婦雖然長期以來感情不融洽,或許還正在談判離婚,可是發生性的關係,女方仍舊會受孕。再說,被強奸的婦女,在處於恐怖和被侮辱的情況下,很難談到有什麼性欲,然而因此而懷孕者也並不罕見。其實到目前為止,性欲彈弱尚無客觀判斷標準,隻不過是相對比較而言。為什麼有些婦女長期不孕後確實表現出性欲降低呢-這主要是由於盼子心切,經過數月甚至數年還不能實現願望時,夫婦間常會互相埋怨或彼此猜疑對方的生育能力。這種焦慮、失望、怨恨的情緒不僅會降低房事的樂趣,而且久而久之必然還會造成對房事喪失信心,這就可能導致性欲降低。所以,如果較長時間不孕,夫婦雙方尤應注意調整一下性生活,房事過頻的可以間隔時間相對長些,過度緊張的可以放鬆些。情緒放鬆、性生活和諧後,有許多人未經治療很快就能懷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