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避孕(六)(2 / 3)

近年來趨向於將苗體類激素直接植入子宮腔並使其緩慢釋放,以達到避孕目的。具體的做法是,將醋酸乙烯聚薄膜製成空管套在I型宮內避孕器的長軸上,在其中空部分裝入含孕酮微結晶的矽油混合液38毫克。這樣每天可以有65微克孕酮釋放於宮腔中。釋放的孕酮能使子宮內膜腺體萎縮,間質蛻膜化,因而不利於孕卵著床。據目前的研究,放置這種避孕器可以保持避孕效果1-3年。

事後避孕藥有什麼優越性?

人們已經知道,婦女在月經周期中的各個時間受孕機會並不相同,越是靠近中期,妊娠的幾率就越高。此外,對於每個婦女來說,即使不避孕也不見得馬上就能懷孕。據統計,月經中期沒有采取避孕措施的婦女,妊娠的可能性竟變動於2-30.的範圍內。因此,人們想到並沒有必要使每個婦女在整個月經周期都使用避孕藥,而持續接受外源性的性激素影響,隻要在房事後使用藥物就行了。這種房事後使用的抗妊娠藥物簡稱為事後避孕藥。事後避孕藥比探親藥更優越,不需要服用一定量的藥物維持,不僅給婦女減輕了不必要的負擔,而且可以避免因長期服藥對機體造成的不良影響。人們普遍認為,這類藥物是今後避孕藥發展的方向。

目前有哪些事後避孕藥?

最早開始應用的事後避孕藥是雌激素,婦女於房事後24小時之內開始服用乙烯雌酚,每日25毫克分2次服,或乙炔雌二醇每日5毫克,均連服5天。經臨床證實,如果於孕卵著床前服用這樣大劑量的激素,避孕率很高。但這樣用藥副作用太大,2/3有惡心感,19.有嘔吐,嚴重者甚至需住院治療,故無法將其作為常用藥,隻能於急需時作為一種臨時的補救措施。激素作為事後避孕藥的機理是,可以改變子宮內膜狀態,使增殖期延長,且使子宮內膜碳酸酐酶減少,進而使二氧化碳蓄積,不利於孕卵種植或抑製黃體功能,因而妨礙受孕。

國內外還有很多報告認為,人工合成的孕激素類藥物也.可作為事後避孕藥,但總的來說效果還不夠令人滿意。在月經的第19-22天服用,80名婦女於總共301個周期中有22名失敗。顯然,排卵後服用大劑量孕激素避孕並不如雌激素有效。而且大量的孕激素撤退以後引起的大量突破性出血更是很難以對付。所以,近年來對事後避孕藥仍傾向於聯合應用雌激素和孕激素。

第五節女性非外用避孕藥對身體的影響

有人認為20世紀人類最大的貢獻不是消滅天花,不是發明抗生素,更不是器官移植,而是合成了避孕葯。為了能更正確地使用避孕藥,人們還在始終不斷地探討避孕藥對身體各方麵的影響。

連續服用幾年避孕藥後,對生育的下一代有無不良影響?

這是所有服藥者最普遍關心的問題。多年來國內外不少學者曾從染色體異常、性別比率、圍產期死亡率及先天畸形等方麵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結果證明,受孕前使用過口服避孕藥對胎兒並無不良影響。作為我國“六五”攻關課題的“長效避孕藥安全性研究”,對長期服藥者的子代200餘例作了隨訪,如今有的孩子已經十幾歲,與對照組比較畸形發生率無顯著增加。此外,最近上海、廣州等地對婦女服藥後的追蹤觀察表明,即使連續用藥10年以上,其第二代中也沒有發現畸形胎兒,本人無明顯的染色體異常改變。因此,可以認為長期服避孕藥對下一代無不良影響。

服避孕藥期間懷孕了怎麼辦?

服避孕藥期間懷孕者是極少數,目前尚缺乏這方麵的研究資料。國外有報道在100例妊娠期服過避孕藥的活胎中,發現6例重大畸形,其中4例為心血管病變。但未提供對照組情況,也未說明所謂重大畸形的劃分標準。事實上,服避孕藥導致的畸形發生率本來就很低,更難找到配對研究的對照組。前瞻性研究雖有價值,一時也較難得出結論。所以,專家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為了慎重起見,對於服避孕藥期間發生的妊娠,還是以人工流產結束為妥。這方麵的研究資料,多數人主張應該對接受過避孕藥的進行人工流產。

停服避孕藥後多久再懷孕比較合適?

據觀察,如停藥後立即受孕,雙胎的發生率較對照組高1倍,主要為雙卵雙胎。最近英國對5500名服藥婦女進行觀察,未發現口服避孕藥對下一代有不良影響。但均無統計學意義。因此認為,從停止服藥到再次懷孕的時間長短,似乎並沒有什麼關係。

用避孕藥時間長了,是否會造成不孕?

服避孕藥後可以抑製排卵並有可能造成閉經,時間長了是否會造成以後不能懷孕呢?這是很多人所關心的問題。

一般來說,由於停藥以後閉經能夠很快恢複,可以認為避孕藥並不至於永久性地損害生育能力。根據天津醫學院的觀察,服用短效避孕藥者一般在停藥後第一個月就能恢複排卵功能,而服長效避孕藥者則需2-3個月。所以有些醫生囑咐婦女,如果孩子的話,至少應該在計劃懷孕之前的3-6個月就停±便用避孕藥。如果原來就月經稀發,甚至卵巢功能低下,因為服藥後發生閉經的機會更多而且恢複困難,最好幹脆別選用避孕藥,以免此後為不能很快懷孕而擔心分。

服避孕藥後得盆腔炎的機會是多了嗎?

使用避孕藥以後,從理論上來說會增加盆腔炎的發生率。因為白帶多或淋漓不淨的突破性出血都會增加盆腔感染的機會。可是,實踐的結果正相反,使用避孕藥的婦女不僅比不使用者,甚至比使用其它避孕方法的婦女,都更少發生盆腔炎。對此,目前有以下幾點解釋:

(1)使用避孕藥的婦女每次經期所損失的平均血量減少(因為子宮內膜的增殖受到激素抑製而月經血正是病原菌的良好培養基。

(2)避孕藥使婦女的宮頸粘液量減少並變粘稠,不隻是精子穿透困難,而且陰道中潛伏的病原菌上升到宮腔也受阻礙。

(3)避孕藥(特別是含有孕激素者)能使子宮收縮的強度減弱,從而減少了:感染從子宮腔向外擴散的可能。

(4)避孕藥使宮頸管在月經中期和月經期的擴張程度降低。正常情況時,排卵前在血中雌激素高峰的影響下,宮頸粘液變得豐富而稀薄,以致宮頸管微有擴張。如果使用避孕藥,雌激素的分泌受到抑製,宮頸管擴張程度就會減低。月經期擴張程度降低是避孕藥引起月經血量減少的結果,顯然也起到了防止病原菌上行的作用。

長期使用避孕藥是否會致癌?

國內外的大量調查資料說明,服藥與不服藥者對照,服用避孕藥者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發病率並不增

相反,避孕藥對人體還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1)子宮頸癌:國內子宮頸癌的自然發生率為1-4%,服避孕藥後宮頸刮片細胞呈現不典型變化,但停藥後很快恢複正常。子宮頸癌或癌前病變的發生率並不增加。

(2)子宮內膜癌:短效避孕藥一般以孕激素為主藥,配伍一定劑量的雌激素。服藥後子宮內膜呈萎縮狀態,不會發展為內膜癌。據統計,服用避孕藥1年以上的婦女發生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大約隻有從來未服過避孕藥婦女的1/3。

(3)卵巢癌:有人認為連續排卵可以損傷卵巢表麵的上皮,這是卵巢癌發生的誘因。避孕藥可以抑製排卵,減少了發生卵巢癌的可能性,起到一定保護作用。另外,英國皇家醫師學院的研究發現,使用口服避孕藥者卵巢良性腫瘤的發-病率減少64%。美國疾病控製中心發現,服避孕藥的婦女發生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隻是未服藥者的1/2,

服避孕藥期間乳腺可能出現什麼變化?

無論使用哪一種避孕藥,開始時乳腺總會有一點脹痛惑,於用藥2-3周後多可自行消失。避孕藥能在乳汁中出現,可以使嬰兒出現早熟現象,並使乳汁中蛋白質濃度降低,所以哺乳期不應當用避孕藥避孕。實驗結果表明,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能使良性乳腺瘤的發病率下降,而乳腺纖維瘤等又常使乳腺癌的危險因素增加,因此應該說口服避孕藥在預防乳腺癌的發生方麵也起到了保護作用。但是,指望服用避孕藥來消除乳腺腫塊是不切合實際的。如果發現乳腺有腫塊,應該及時手術切除並行病理檢查。隻有在確認乳腺沒有結節或腫塊時,才能開始服避孕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