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艾柯卡不是一個聰明人,不敢勇於接受新的挑戰,在巨大的打擊麵前一蹶不振、偃旗息鼓,那麼他和一個普通的下崗職工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正是不屈服挫折和命運的挑戰精神,使艾柯卡成為了一個世人所敬仰的聰明人。
熱忱是生命的原動力
熱忱,就是一個人保持高度的自覺,就是把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調動起來,完成他內心渴望去完成的工作,做自己想做的事。隻有用真正的熱忱、用有生命力的語言表達出來的思想,才可能點燃生命中潛藏的原動力。
熱情的奇效在什麼地方?在於激發你不斷追求成功的活力。
上世紀英國著名首相狄斯雷利認為:“一個人想成為偉人,惟一的途徑便是:做任何事都要懷著熱忱的心。”
美國大思想家愛默生也曾說過:“偉大的事,沒有一件可以沒有熱忱而能成就的。”
美國著名社會活動家賀拉斯·格裏利說:“隻有那些具有極高心智並對自己的工作懷有真正熱忱的人,才有可能創造出人類最優秀的成果。”
水一定要沸騰,才能轉動機器,推動火車。每個成功的產生,必是熱忱的產物。缺乏熱忱,就像開一輛沒有油的車,是無法走遠的。同樣的,人的態度著如溫熱不足的水,絕無法推動他們生命的火車。因此,你必須先沸騰自己的血液,才能推動自己的軀體。
熱忱和人類的關係,就好像是蒸汽和火車頭的關係,它是行動的主要推動力。人類最偉大的領袖就是那些知道怎樣鼓舞他的追隨者發揮熱忱的人。
把熱忱和你的工作混合在一起,那麼,你的工作將不會顯得很辛苦或單調。熱忱會使你的整個身體充滿活力,使你隻需在睡眠時間不到平時一半的情況下,工作量達到平時的2倍或3倍,而且不會覺得疲倦。
熱忱是生命的原動力,沒有它,任何你可能擁有的能力,便隻能靜止不動。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幾乎每個人都有許多尚未發掘出來的潛能。你也許有正確的判斷力、遠大的理想、豐富的學問,但是除非你投以高度的熱忱,將自己的心放人思想和行動中,否則成就都是有限的。
古羅馬哲學家德倫西說:“凡簡單的事,若因不樂意,則變成困難。”
要擁有熱忱其實並不困難。你所需要的,就是采取熱忱的行動,並且保持這種行動,直到你變得熱情為止。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把這個原則形容為“好像’原則。這種方法很簡單,隻要把自己的行為假裝成自己所希望的那種人,你就會逐漸地變成那種人。
如果你沮喪,就假裝成很樂觀,你便會開始覺得開朗起來。若是持續得夠久,原本隻是表現出開朗的樣子,隨後便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真正樂觀快樂的人。
這個原則,運用在增加熱忱上,也有同樣的效果。剛開始裝成很熱忱的樣子時,效果可能不會很顯著,甚至還有點虛偽不實在,怎麼做都不覺得很有熱忱。但堅持下去,某一天,你會突然覺得心中湧進了很多熱忱。這就是“好像”原則的行為法則。
熱忱是會傳染的。在一個積極熱情的人麵前,你很難保持冷漠的態度。
熱忱就像金秋十月無私的陽光,既溫暖了自己,也同樣普照r他人。熱忱會使你精神百倍,昂然奮進,會使你充分釋放出身體裏蘊涵的能量,發掘自己巨大的潛能。
佛裏德利·威爾森在被問到如何才能使事業成功時回答說:“我深切地感受到,一個人的經驗越多,對事業就越認真,這是大多數人最易忽略的成功秘訣。成功者和失敗者的聰明才智,相差並不大。如果兩者實力相差無幾的話,對工作較富熱忱的人,一定更容易獲得成功。一個能力遜色但富有熱忱,和一個能力出眾但缺乏熱忱的人相比,前者的成功也多半會勝過後者。”
英國政治家格萊斯頓曾經說過,最有意義的事情莫過於把一個孩子內心潛藏的熱忱激發出來。事實上,每一個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將來可以成就大器的潛質,不僅那些反應敏捷、聰明伶俐的孩子是這樣,那些相對來說有些木然,甚至看起來有些愚鈍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潛質。他們一旦產生了熱忱,憑借這種熱忱的力量,原先人們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愚鈍”也會慢慢消失。
英國作家約翰·班揚一生窮困潦倒。他曾有多次機會可以讓自己獲得自由;他曾不得不和雙目失明的女兒瑪麗分別,按他自己的說法,這就像從他身上撕下一塊肉一樣悲痛;他接濟了,一戶窮苦人家,他們依賴他才能夠生存;他熱愛自由,也有很多抱負,但所有這一切並沒有使他放棄布道的工作。他在幼年的時候曾受過一些教育,但長大後幾乎忘得一幹二淨了,於是就在妻子的指導下又重新學習,開始閱讀、寫作。最終,這位來自貝德福德的補鍋匠,雖然沒有知識,不名一文,受人歧視,卻憑著信仰的熱忱,寫出了一部吸引了全世界讀者的不朽寓言《天路曆程》。
一個滿腔熱忱的人,不論是在田間勞作,或是在領導大公司,都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一項神聖的天職,並懷有濃烈的興趣。對自己的工作熱忱的人,不論工作有多麼困難,或需要多麼艱苦的訓練,始終會用從容不迫的態度去應對。隻要具有這種態度,任何人都會成功,一定會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