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是情商的最高追求
創造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有利於產生創造的心境,這在創造學中叫作創造心境。營造創造心境,是高情商的一個重要標誌。
創造心境是進入創造角色時的一種自我心理體驗,是一種主客觀交融的和諧美,是一種生氣勃勃的、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
創造心境包括動機的產生和創造的需要。創造衝動是由於對創造活動的向往而產生的一股躍躍欲試、不可遏製的激情。但它是一個短暫的過程,這種激情隻有轉化為創造心境,創造才能持續下去,才可能實現創造的目的。
長期處於創造心境中有利於創造活動,而具有長期維持創造心境的能力,是情感智力高的一種表現。因為維持創造心境,需要不斷地克服包括焦慮、畏懼等在內的負麵情緒。
情感智力不僅能營造一種良好的創造心境,而且它還能為科學家提供一種和諧的人際環境,甚至直接為創造提供具體的條件需要。
現代社會中,社會交往在許多研究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創造也變得更具合作性,這在自然科學研究方麵表現得尤為明顯。
很多科學成果的產生過程表明,往往是一人提供一個前提條件,另一人提供另一個前提條件,最後,第三個人再從這兩個前提中得出結論。顯然,高情感智商包括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在以合作作為創造的重要條件時,具有更大的優勢。
也就是說,一個具有創造性的人,在獲得其他具有創造性的人的幫助時,他更容易獲得成功。因為,他會與其他人,甚至是競爭對手相得益彰。研究表明,能與其他科學創造者合作的科學家,比那些孤立的人有更長的創造生涯和更多的創造成果。
神馳,是創造者最佳工作狀態的體驗,是人處於情緒的最佳狀態,也是最完美的創造心境,在這種狀態下,人已達到了駕馭情感的最高境界,因此,也最容易進入創造性的活動。
一位作曲家曾這樣描述他思如泉湧時的情形:
我如醉如癡,似乎自我不複存在。我曾有過多種這樣的體驗,好像手已不屬於自己,揮灑自如。我坐在那裏,目送手揮,意到筆隨,曲譜一蹴而就。這就是人們對情緒情感巔峰狀態的描述。
在神馳狀態下,情感不是自我克製,也不是規行步矩,而是意氣風發,積極進取,處理眼前的工作得心應手。
神馳是一種愉快至極的體驗,人在神馳狀態下心無旁騖,專心致誌,以至於達到很高的創造境界。
神馳也是一種忘我的境界,此時,任何憂慮等消極的情緒都不複存在,拋開一切的瑣事,對自己手中的事情輕車熟路,對任何變化都應付自如,自身的潛力就會發揮得淋漓盡致。
神馳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自製冷靜,這樣,就能使人進入創造的神思之中,獲得創造的動力,達到創造的目的。
敢於接受命運的挑戰
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沒有誰可以一步登天。恰恰相反,所有的成功都是經曆了一連串的失敗之後才產生出來的。
看看下麵這個美國人的“敗跡”,你就會更加理解“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含義:
8歲時,家人被趕出居住的地方,他必須工作謀生;
10歲時,母親去世;
21歲時,經商失敗;
22歲時,角逐州議員落選,工作也丟了,想就讀法學院但進不去;
24歲時,向朋友借錢經商再度失敗,後來花了17年時間才把債務還清;
26歲時,愛侶去世;
27歲時,精神崩潰,臥床6個月;
29歲時,爭取成為州議員發言人沒成功;
32歲時,爭取成為選舉人,失敗;
35歲時,參加國會大選,失敗;
36歲時,角逐聯邦眾議員,再度失敗;
40歲時,尋求眾議員連任,失敗;
41歲時,想擔任州土地局長被拒絕;
46歲時,競選國會參議員,失敗;
47歲時,爭取副總統提名,落選;
49歲時,再度競選國會參議員,再度失敗。
相信很多人看了以上這張“失敗”的履曆表後,已經猜出這個人是誰了——這個“大失敗者”的名字,就是亞伯拉罕·林肯。生下來就一貧如洗的他,終其一生都在麵對挫折,兩次經商均告失敗,八次競選八次落選,甚至還曾精神崩潰。
不過,一次次的失敗並沒有把林肯打倒,盡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棄,但他不但沒有放棄,反而勇敢地屢屢接受命運的挑戰。正因如此,在他52歲時終於成功地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並做出了驚天動地的豐功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