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賺錢的情商(4)(2 / 3)

數碼的飛速崛起舉世稱奇。雖然電訊盈動往後的發展難以預測,但無論成敗,李澤楷還是會因為他在華人新經濟圈中的指標地位而被眾人所矚目。

如果讓你花掉一百萬

無意中被問及“如果你有一百萬,你會怎麼辦?”這樣的奇怪問題時,我的國內的同學都會顯得很興奮,有的會作出一副“當然了”的樣子,毫不猶豫地說:“花了它,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有的則一臉茫然:“是呀,我會拿它幹什麼呢?”還有的會說:“花一半存一半。”

幾年前,我剛到美國時,在國外長大的表姐正要小學畢業,她真的碰上了這個問題——她的數學老師給他們留的最後一道題目就是“花掉一百萬”!這活動是為了訓練學生實際應用數學運算的能力。其規則是:每位學生從老師那裏領取一些仿真支票和若幹記賬用的表格,再從各類廣告上剪下要買的東西,貼在自己的“細節賬目表”上,並附上購買的日期和價格等等;每位學生的“消費數額”必須達到一百萬,且以“支票付賬”交老師檢查。表姐曾為此事忙活了好一陣子,她到處搜尋廣告,研究廣告,生怕“買”不到好產品,完不成作業。在“購買”房地產時,她挑來挑去,隻“買”了一棟經濟實惠的普通房子。對此,我大惑不解:她為什麼不隨意“買”一座莊園,盡快完成任務呢?表姐說:“雖然是白給你的一百萬,也不能亂花呀!”同時我看到,與她一樣精打細算的同學不在少數。與中國的許多獨生子女“花錢不眨眼”的做派相比,西方的孩子在用錢上真可謂“吝嗇”和“小氣”。

剛到美國時,我曾驚訝於美國人教自己的孩子,與親朋好友有金錢交往時就算是50美分也得有借有還;搞不懂年薪四五萬的美國青年,就為便宜20美分,寧可多走一兩個街口,前去購買同一商品。回國後,我同樣驚訝於服務業中,隨處可見“五毛錢,不用找啦!”的豪放場麵。中美兩國青年的金錢觀、消費觀差別真大。

美國“第一小姐”——克林頓的千金,每天在校午餐費不過兩美元——僅相當於普通家庭學生的生活標準。而國內,一些僅靠工資生存的普通家庭,卻總想把家裏的“第一小姐”、“第一公子”用名牌服裝、變速自行車、高檔文具武裝起來。孩子們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樂此不疲。我曾感歎過:中國學生怎麼競比西方學生更精通西方名牌呢?!

曾聽說,祖籍台灣的某百萬富商,他把國外長大的兒子送人台灣的一所普通中學讀書。這位富商之子和大家一樣天天在校買飯。第一天,有同學隻吃了一半,剩下的全倒掉了,他馬上告訴該同學,吃多少買多少,不要浪費;第二天,兩人又坐在一起吃飯,那同學買了同樣多的飯仍沒吃完,當他正準備把飯倒掉時,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發生了:那富商之子搶過他手中的剩飯,愣是當眾把它全部吞了下去。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看似違反邏輯的現象:真正擁有萬貫家產的人日常生活反而比較節儉。生活的道理就是這樣簡單:隻有懂得珍惜,才會不斷擁有;已經擁有還要奮鬥,才會達到真正的擁有。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花掉100萬”的真實意義絕不是為了讓學生享受一回百萬富翁任意揮霍的樂趣,也不僅僅是為了訓練學生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能力。它的最終意義是要明白:即使你是一個生活中的“百萬富翁”,你也得珍惜手中的每一枚“硬幣”。

宰相蓋學堂

明朝時候有個宰相叫嚴訥,很有智謀,也能體諒老百姓的疾苦。

有一年,他打算為家鄉的人們修建一座寬敞的學堂。家鄉的人聽說後,喜在心頭,奔走相告。

可是,在規劃地基的時候,正好有一戶很破舊的民房坐落在地基範圍之內。如不及時搬走,就影響全麵施工了。

那家人是做小買賣的,做豆腐,也兼著賣煙。主管蓋房的人找到他家商量,想用高價買下這所房子。可是那家卻說:“這房子是祖傳的產業,在我們手裏賣掉不好,讓人恥笑,出高價也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