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靈機一動,雇了一個半大的孩子,讓他蹬著三輪車到街頭流動出售,這果然減輕了店門前的擁擠,但生意也因此做得更大。
隨著“霍布代爾香腸”的名聲越來越響,他的小吃館變了大飯店,還開了兩家分店。為了保證貨源,他開始自己作香腸,而不再依賴批發商。
入夏了,這是一個特別炎熱的夏天,沒有多少人願意吃熱香腸——實際上,任何熱食都勾不起人的食欲。阿爾伯特轉念一想:“既然天熱得大家都不願下廚,也不願擠飯館,何不把香腸做熟晾涼,然後把涼香腸送貨上門呢?說幹就幹13個孩子一齊出動,蹬著車子穿街走巷,專賣串在竹筷上的“麵包夾香腸”。這個夏季的銷售量競比冬季還要多!
以下的蓬勃發展就不用細說了,隻須告訴你:自打開店那天起,阿爾伯特就再沒懷念過以前的日子。5年以後,任何人到曼徹斯特市,不管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蹬車叫賣香腸的孩子。又過了幾年,就連最繁華的大街上,也有了“霍布代爾香腸店”的分店,是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隨著事業發展,阿爾伯特感到需要提高新工人的技術水平。他與學區教育委員會聯係,申請創建一所“香腸製作技術學校”。
這位實業家的想法得到了學區教委的大力支持,籌備工作進展順利,雙方商定:由學區委派正、副校長,而教師,則主要從高、中級職員和技術工人中選聘。
不久,副校長打來一個電話說:“霍布代爾香腸製作技術學校”不久即可開學,特請董事長題寫校名。
阿爾伯特啞然失笑,回話說:“副校長先生,真對不起。還是清你們中間哪一位代勞吧,我寫不好。”副校長有點不悅,說:“霍布代爾先生,不要推辭了,像您這樣卓有成就的實業家,不是出自“劍橋”、“牛津”,就是在國外深造過。生意再忙,寫這樣幾個字還是抽得出時間的吧!”
阿爾伯特隻好以實相告:“副校長先生,我真的寫不好。說來也許您不相信:10多年前,我還是個‘老粗’——既不會寫、也不會讀,就連自己的名字,也是經商以後學會寫的。”
副校長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電話那頭沉默一陣,最後說:“霍布代爾先生,您真了不起,在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條件下,竟然做出了這樣一番大事業。我倘若您10年前就能讀會寫的話,那今天又該是怎樣的人呢?”
阿爾伯特放聲大笑:“格雷大街中學的校工——一周掙5英鎊,先生!”
“啊——”電話裏傳來一聲驚呼,原來,那副校長不是別人,正是當年把阿爾伯特趕出校門的約翰遜先生。
麻醉劑發明者的悲劇
1844年,美國醫生威爾遜見到有人吸了“笑氣”猛地跌倒在地上而毫無知覺,感到十分驚奇。第二天,他就吸人“笑氣”,讓別人給他拔牙,結果是成功。經過多次試驗,1845年1月,威爾遜在波士頓一家醫院裏公開表演無痛麻醉拔牙手術。但是,由於麻醉不足,病人大喊疼痛。表演失敗了,威爾遜被指責為騙子,並被趕出了醫院。但是,了解他全部過程的青年助手頓仍然對麻醉的可能性深信不疑。他便向化學博士傑克遜請教,傑克遜建議他用乙醚試一試。莫頓受到啟發,結果大獲成功。消息很快傳遍了世界各地。從此,乙醚成了各個醫院手術室裏不可缺少的藥品。
不久,美國國會決定撥出10萬美元,獎勵這一轟動世界的發明,然而,巨款獎金和顯赫的聲譽馬上在3個發明人中掀起了軒然大波。3個人都向法院提出了訴訟,聲稱自己才是麻醉劑的發明人,應得此專項獎。官司多年來了,彼此都煩惱不堪。最後,莫頓因狂怒跌倒而死;傑克遜成了至死未愈的精神病人;威爾遜精神崩潰後在紐約自盡。
麻醉劑的發明為全世界的人驅走了肉體上的痛苦,但是精神上的不幸和苦難卻附著在發明人的心中。這一發明引發了3個發明人最頑固、最可怕的疼痛——金錢的腫瘤和自私的癌變。
麻醉劑發明者的悲劇告訴我們:原本一個純潔的向往和美好的動機,當沾上名利的色彩時,再加上人的自私習慣,對人的毀滅將會是多麼的無情和殘酷!
隻要是生活在人群當中,他就不應該摒棄任何人,哪怕這個人是一個醜陋、可笑的人。我們應該把這樣一個人視為既成的事實。如果我們碰到一些糟糕透頂的人。那就要記住這句話:“林子裏總少不了一些怪島。”如果我們完全徹底地譴責一個人的本質,那麼,這個人除了把我們視為他的仇敵,別無其他選擇。
因此,要在人群當中生存,我們就必須容許別人以既定的自向性存在,不管這種個性是什麼。我們關心的隻是如何使一個人的個性在社會規範的範圍內發揮他的個性的作用,既不應該希求改變,也不可以譴責別人的個性,這就是“生活,也讓別人生活”這條格言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