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工作的情商(7)(1 / 3)

當時的台灣,資源貧乏,塑膠原料便是其中之一。王永慶與其他一些商人雄心勃勃地合資成立了一座聚氯乙烯工廠,以120萬美元從日本取得了技術,在1957年開始投產,並把公司名稱正式定為“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王永慶是主要股東及經營者。這項投資在當時的台灣是極冒風險的,一個化學家預言王永慶要破產。難關確實一道又一道,日本產的塑膠粉充斥台灣市場,而台灣塑膠加工業尚未完備,“台塑”的聚氯乙烯就更無人問津了。一些股東心灰意冷,紛紛退股,“台塑”麵臨夭折的危險。王永慶沒有退縮,他變賣了自己的所有產業,毅然購下了“台塑”所有產權,獨自經營。他采取了兩項措施:一是反其道而行之,更加大量地生產,但同時提高質量,投資70萬美元更新設備。結果提高了質量,降低了售價,打開了市場。二是在1958年投資“南亞塑膠加工廠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台塑”的聚氯乙烯加工製造各類塑膠產品。從此,王永慶成為了大富翁。

激戰的士兵為什麼停火

成功的領導者或表演者,能夠使千萬人隨著他的情緒共舞。拙於傳遞或接收情緒信息的人,在人際關係互動上總是舉步難行。

越戰初期,一隊美國士兵在一處稻田與越軍激戰,這時,突然出現了6個和尚,他們排成一列走過田埂,毫不理會猛烈的炮火,十分鎮定地一步步穿過戰場。

美國軍人大衛·布西回憶道:“這群和尚目不斜視地筆直走過去,奇怪的是竟然沒有人向他們射擊。他們走過去以後,我突然覺得毫無戰鬥情緒,至少那一天是如此。其他人一定也有同樣的感覺,因為大家不約而同停了下來,就這樣休戰一天。”

這些和尚的處變不驚,在激戰正酣時競澆熄了士兵的戰火,這正顯示人際關係的一個基本定理:情緒會互相感染。

這當然是個極端的例子,一般的憎愛分明沒有這麼直接,而是隱藏在人際接觸的默默交流中。在每次接觸中彼此的情緒爭相交流感染,仿佛一股不絕如縷的心靈暗流,當然並不是每次交流都很愉快。

這種交流往往細微到幾乎無法察覺,譬如說,同樣一句“謝謝”,可能給你憤怒、被忽略、真正受歡迎、真誠感謝等不同的感受。情感的感染是如此無所不在,簡直讓人歎為觀止。

在每一次人際接觸時,人們都在不斷傳遞情感的信息,並以此信息影響對方。社交技巧愈高明的人愈能自如地掌握這種信息。社交禮儀其實就是在預防情感的不當泄露,以至破壞人際關係和諧。但將這種禮儀運用在親情關係上,必然讓人感到窒息。

情感的收放正是情商的一部分,比較受歡迎或個性迷人的人,通常便是因為情感收放自如,讓人樂於與之為伍。善於安撫他人情緒的人更握有豐富的社交資源,其他人陷入情感轉變機製,隻是有時變好有時變壞。

情緒的感染通常是很難察覺的。專家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請兩個實驗者寫出當時的心情,然後請他們相對靜坐等候研究人員到來。

兩分鍾後,研究人員來了,請他們再寫出自己的心情。注意這兩個實驗者是經過特別挑選的,一個極善於表達情感,一個則是喜怒不形於色。實驗結果,後者的情緒總是會受前者感染,每一次都是如此。

這種神奇的傳遞是如何發生的?

人們會在無意識中模仿他人的情感表現,諸如表情、手勢、語調及其他非語言的形式,從而在心中重塑對方的情緒。這有點像導演所倡導的表演逼真法,要演員回憶產生某種強烈情感時的表情動作,以便重新喚起同樣的情感。

日常生活的情感模擬是很難察覺的。研究者發現,人們看到一張微笑的臉時,會感染同樣的情緒,這可以從臉部肌肉的細微改變得到證明,但這種改變須通過電子儀器偵測,肉眼是看不出來的。

情緒的傳遞通常都是由表情豐富的一方傳遞給較不豐富的一方,也有些人特別易於受感染,那是因為他們的自主神經係統非常敏感,因此特別容易動容,看到煽情的影片動輒掉淚,和愉快的人小談片刻便會受到感染。這種人通常也較易產生同情心。

俄亥俄州大學社會心理生理學家約翰·卡西波在這方麵有相當深入的研究。

他指出,看到別人表達情感就會引發自己產生相同的情緒,盡管你並不自覺在模仿對方的表情。這種情緒的鼓動、傳遞與協調,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人際關係互動的順利與否,便取決於這種情緒的協調。觀察兩個人談話時身體動作的協調程度,可了解其情感的和諧度。諸如適時地點頭表示讚同,或兩人同時改變坐姿,或是一方向另一方傾斜,甚至可能是兩個人以同樣的節奏搖動椅子。

動作的協調有利於情緒的傳送,即使是負麵的情緒也不例外。

有人做過下麵的實驗:請心情沮喪的女人攜同男友到實驗室討論兩人的情感問題。結果發現,兩人的非語言信息一致,討論完後男友的情緒很糟,顯然他已感染了女友的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