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工作的情商(6)(1 / 3)

今天,德爾電腦公司在全球16個國家設有附屬公司,每年收入超過20億美元,有雇員約5500名。

德爾的個人財產,估計在2.5至3億美元之間。

德爾回憶說:“為什麼希望成為第二、第三或第十呢?”他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是;你為什麼不嚐試自己的意識能量,去做你內心真正喜歡的事?”

人們創造的一切東西,都始於一種思想衝動的形式,這種思想衝動其實質就是一種意識能量的表現。

熱誠是人生無形的財富

千千萬萬的人已經讀過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自傳,可是他們都不用那本書裏所載的成功原則。當然,至少還有一個人用過,他就是弗蘭克·伯特久。

在這之前,由於他遭到了困難,他的事業失敗了。於是他努力在尋求一個實際合用的公式,以幫他自己重整旗鼓。由於他知道他所要尋求的是什麼,他便發覺了富蘭克林的秘密。

富蘭克林說,他的一切成功和幸福,都是受益於一個觀念,一個有關個人成就的公式。伯特久掌握了這個公式,並且應用了它。結果怎樣呢?他把他自己從失敗提升到成功。

伯特久把他的目標,分別寫在10張卡片上。第一張標題是“熱誠”。自我激發詞是:要變得熱誠,行動須熱誠,就像大教育家兼心理學家威廉·瓦特所確定證實的,感情是不受理智所支配的,不過它們總是受行動的立即支配。

而且這行動可以是實質的,也可以是心理的。思想對於將感情從消極改變為積極,正和行動同樣具有刺激性與效力。在這種情況下,行動不論是實質的或心理的,它都是領先感情的。

由於自我激勵是成功之道的主旨,在於幫助你自己,我們現在舉例說明,如何用富蘭克林與伯特久兩人的體係,將每個人激發行動起來。

這就是我們所應用的富蘭克林與伯特久的方案,一種曾經激發數以千計的學生方法。我們用的是“熱誠”那張卡片,與自我激發詞:要變得熱誠,行動須熱誠。

要取得績效必須靠內部的努力和外部的激勵,可是相同的努力下和激勵前提下,人們取得的績效不盡相同。工作能否作出成績取決於個人的能力,工作能力強就容易出成績,但光有能力而缺乏動機,缺乏幹的願望,也將一事無成。也許能力一般的人比能力強的人更能出成果,這事例幾乎隨處可見。不少單位能力不怎麼強、甚至很一般的人晉升到了較高的職位上,反倒成為能力強的人的領導,這是為什麼?有人歎道:“年齡是個寶,文憑不可少,能力作參考,關係最重要。”其實,這種隻看外部條件,不看內部時機的觀點是不對的,甚至是一種偏見,而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

一般地說,能力與成績是成正比的,即能力強,績效也高。也有相反的情況,即能力差的人可以通過強烈的動機激發去彌補能力之不足,還可以靠自己強烈的進取心,過人的動機內驅力去取得與其自身能力不相稱的特殊成績。一個人的工作成績與能力、動機激發程度呈現出一種特殊的關係。

要達到成功的彼岸,除了自我激勵外,還必須學會激勵別人、激勵下屬,眾誌成城,一起共乘成功之舟。

挖掘自己堅強的自信

有一個孤兒,生活無依無靠,他很迷惘和彷徨,隻好四處流浪。

他走進一座寺廟,拜見那裏的高僧。孤兒說:“我什麼手藝都沒有,該如何生活啊?”

高僧說:“那你為什麼不去做呢?”

“像我這樣的人能做什麼呢?”孤兒說。

高僧把他帶到後院裏一處雜草叢生的亂石旁,指著一塊陋石說:“你把它拿到集市去賣吧。但要記著,無論多少人要買這塊石頭,你都不要賣。”

孤兒抱著石頭惑然來到集市,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蹲下來。可是,那是一塊陋石啊,根本沒有人把它放在眼裏。

第一天過去了,第二天過去了。

第三天時,有人開始來詢問。第四天,真的有人來買這塊石頭了,第五天,那塊石頭已經能賣到一個很好的價錢了。

孤兒去找高僧,高增說:“你把石頭拿到石器交易市場去賣,但還要記住,無論多少錢都不要賣。”

孤兒把石頭拿到石器交易市場。三天後,漸漸地有人圍過來問。接著,問價的人越來越多,石頭的價格已被抬得高出了石器的價格,而孤兒依然!沒有賣。愈是這樣,人們的好奇心越大,石頭的價格還在不斷地抬高。

孤兒又去找高憎,高僧說:“你再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去賣……”

又出現了同樣的情況,以至於到了最後,石頭的價格已被炒得比珠寶的價格還要高了。

孤兒又去找高僧,高僧說:“世上人與物皆如此,如果你認定自己是一塊不起眼的陋石,那麼你可能永遠隻是一塊陋石,如果你堅信自己是一個無價的寶石,那麼你就是。”

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由於孤兒的自信而提升了它的價值,人就像這石頭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