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來,35歲的辛蒂沒有見到一棵花草,聽不見悠揚的聲音,感覺不到陽光、流水。她躲在無任何飾物的小屋裏,飽嚐孤獨之餘,還不能放聲地大哭。因為她的眼淚跟汗一樣,可能成為威脅自己的毒素。
而堅強的辛蒂並不在痛苦中自暴自棄,她不僅為自己,也為所有化學汙染物犧牲者爭取權益而奮戰。1986年,辛蒂創立“環境接觸研究網”,致力於此類病變的研究。1994年她再與另一組織合作,另創“化學傷害資訊網”,保障人們免受威脅。目前這一“資訊網”已有5000多名來自32個國家的會員,不僅發行刊物,還得到美國上院、歐盟及聯合國支持。
生活在這寂靜的無毒世界裏,辛蒂卻感到很充實。因為不能流淚的疾病,使她選擇了微笑。
生活有快樂的一麵,也有傷感的時候,正因為如此,才構造了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所以,當我們麵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時,不能流淚就微笑吧。
海蒂上大學的時候,遇到一個教俄國文學的老師。他還沒有來上課之前,同學們隻知道老師早年曾被流放過,經曆過許多的曲折,一生坎坷。
來上課的時候,方才見他滿頭白發。但老師非常有魅力,課講得棒極了。在海蒂的記憶裏,那是自己一生中最敬愛的老師了,上他的課的時候,自己總把他想像成俄國的流亡詩人,充滿了浪漫與苦難的情懷。那是自己上得最認真的課,也是自己考得最好的一門課。在那半年裏,自己真正學會了如何閱讀,如何把自己的專業與內心生活結合起來。在寒假裏,老師為自己補習法文,他雖然不教法文,卻有很好的法文功底,為此,海蒂常到他的家裏去。於是她們有了一次關於磨難的談話。
他們談到他幾十年的苦難生涯對他一生的影響,顯然那種屈辱和被損壞的生活,破壞了老師一生作為一個有天賦的知識分子的平靜生活。但老師說:“如果沒有這麼一次磨難,也許我會像一帆風順的知識分子一樣淺薄無知。”
這句話使海蒂很震動。每一份磨難,在不屈的人們麵前都會化為一種禮物,一種人格上的成熟和偉岸,一種對人生和生活的深刻的認識。
這就是磨難帶給人的一份禮物,這就是人的品質高尚決定的。一個人的尊嚴之處,也在於不肯輕易被磨難壓倒。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隻有受苦而不悲觀的人,才能克服困難,脫離困境,隻有放棄悲哀的人才能站起,向勝利的目的地走去。
給自己一個“大義名分”,解釋目前的失敗或不幸,肯定自己的存在,接納現在失意的自己。如此一來,積極心態便會開始發生作用了。
烈日下,一個老農趕著一頭老牛在辛苦地耕田,老牛不堪勞累,唉聲歎氣。於是老農說:“牛兄,你這又何必呢?”老牛說:“我是牛,哪像你一樣堅強,老婆生病在家無錢治,孩子上學無錢供都不歎一聲氣!”老農說:“受苦的人,哪有悲觀的權利呀!今年多收個三五鬥,就解決問題了。”
不要懼怕失敗,任何時候都請記住:沒有失敗的成功是一種僥幸。
樂聖貝多芬在遇到困難時,好幾次想自殺以結束生命,但他畢竟沒有這麼做,即使在他耳聾了之後,他仍未放棄生存的權利。
他把一切的坎坷不幸歸之於命運,認為是上天對他的磨煉,為了降大任於斯人,所以苦其心誌。
人隻要憑著這種想法就可以激發自己的勇氣,增強意誌,完成工作,或是作為情緒低落時的一種自我安慰。例如:“我現在的低落是為了往後的一次大飛躍。”如果能夠這麼想,相信你的心裏不僅會好過一點,而且會恢複信心。也可以這麼想:“全世界隻有一個人擁有自己的人生。”用這種想法肯定自己,即使它多麼誇大不實,隻要能夠使自己舒服就可以。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你不想再悲觀下去,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
在戰場上我們沒有害怕犧牲的權利;在商場上虧本時,我們沒有後悔、懊喪的權利;在生活中我們沒有後退的權利……我們隻有選擇勇敢,選擇積極進取,選擇永不退縮,我們才能進取,才能重新崛起,才能把生活過得更美好。
悲觀是沒有用的,現實生活中也許有人同情悲觀,同情眼淚,但沒有人願意共享悲觀,共享眼淚。我們要做到的就是放棄悲觀的權利,讓“悲觀”從我們的字典裏抹去。
經過苦難的人生才幸福甜蜜
在人的一生中,誰都難以躲過“吃苦”這一關。如果在該吃苦的時候不吃苦;那麼到了不該吃苦的時候就一定會吃苦;如果在年輕的時候不能吃大苦,那麼到年老的時候就不可能享大福。
美國有一個家財萬貫的大企業家的千金小姐,在大學期間白天上課,晚上外出打工,以賺取學雜費。有人認為她的父母有些“不近人情”,但這位企業家的回答是:“我這樣做隻是為了讓孩子從小知道生活的艱辛,讓她經受一點艱苦生活的磨煉。這樣,她長大以後才能知道怎樣把握自己,如何才能在社會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