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情商決定命運(2)(1 / 3)

人到底有沒有第六感覺?20世紀90年代末,解剖學、生理學及心理學等學科的科學家們,依據解剖學及生理學原理,對人的行為進行了探索和研究,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人體確實存在著第六感覺。

這是科學得出的結論,並不是異想天開嘩眾取寵。那麼,實驗是如何證實人類存在第六感呢?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心理學家羅納德·任辛科通過實驗發現,某些人可能會意識到,他們正在看的影像已經發生了變化,但又不能確定到底變化是什麼。他認為,這可能是一種新發現的、有意識的視覺感覺新模式。他把這種現象命名為“心智直觀”。

任辛科進而認為,相信第六感存在的人,可以從這一現象中找到很多解釋。盡管,目前他還無法解釋所謂“心智直觀”是如何產生的,但是他認為可以使用腦掃描技術來確認它的存在。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視覺研究員丹·西蒙斯認為,任辛科的發現,標誌著一種前所未知的、有趣的注意機製的存在。

他提醒說,人們有時會在根本沒有察覺的情況下,相信自己察覺到了什麼,參加任辛科實驗的誌願者們有可能犯下此類錯誤。但他對此項研究仍給予較高評價,認為在區分精確感覺和盲目相信的工作上,任辛科的研究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第六感是以前所提到過的潛意識中創造性想像力的一部分。它也曾被稱之為“接收機”,通過意念、計劃和思想閃入人的心頭。這種閃耀有時被稱之為預感或靈感。

通過第六感,人可以自動地與無窮的智慧溝通,而無需作其他無用而費力的追求。第六感是無法說明的!因為尚無可以用來與第六感相參照的知識和經驗。隻有通過內心的心智發展,以沉思的方法,才會產生第六感。

收集心靈深處的訊息

這種情形可能每個人都經曆過:你可能因為某件事怨恨某個與你相知的人,但你卻把這份不快與怒意深埋在心裏,讓自己認為這一切都很好,而實際的結果是,你們的關係越來越糟糕,這是為什麼?因為你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東西,那便是你自身內部的感覺。

當然,並不是說應該因為當時的不快而發怒,去與他人發生衝突,克製衝動本身就是情商的一個內容,而應該自問:“如果我能說,或做點什麼,能使得我平息這份怒氣,我應該怎樣去思考,怎樣去看待這個衝突,才能幫我把這份關係處理得更和諧,使我自己更為滿足,而又不傷害他人?”

也許這些隻是微不足道的小意外、小傷害、小事故,但忽視它們在你心中引起的小感受、小衝突,事情便會更大。別嚐試著忽略、抹殺、壓抑它們。

許多人會有這樣的感受:“有時在內省、傾聽自我的時候,總是沒有任何動靜,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感覺。”有的會說:“那麼混亂,我說不清楚,該怎麼辦?”怎麼辦?首先別擔心,因為沒有人確實知道每一件事。情緒的一項重要特征是流動與易變,再說許多情緒混雜在一起,確實難以分辨開來。愛與喜歡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有時對某個人愛恨交織呢?傷感之後心裏總是空蕩蕩,提不起精神做任何事情呢?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包括著高度的情緒智慧。

如何明察內心的信息,可以寫日記,一日至少寫一篇,堅持一個星期,在日記中記下什麼事令你覺得快樂、興奮;什麼事令你生氣、傷心、孤獨。對自己的感覺做個簡短的描述,並把別人眼中的你做個簡短描述,看看,考慮一下是否描述有不妥之處,進行修改。

每天對著鏡子問自己:“今天做了什麼事令我自己滿意,為什麼會滿意,什麼事令我憤怒。”同時觀察鏡中的“我”的表情。

從日常的情緒體驗來看,人時而會憂慮甚至是恐怖,時而會不安甚至是驚慌,時而會狼狽甚至是害怕,時而會焦慮甚至是驚駭,而這些經過分析都是恐懼——一種對意識到的危險的警覺,無論這種危險是確定的、直接的、清楚的,抑或是模糊的、間接的、沒有特定起源的、輕微的或是重大的。

人人都有煩亂、疲憊、無聊、抑鬱、嫉妒的感覺,而這些都會使我們感到精力的消耗或無力感。認清這些外部情緒所傳達的真正的意義與訊息,更深一步地分析產生的原因,正是自我聆聽取得的成就。

通過自我聆聽,你就會對自我以及自我經曆的一些事情作一個客觀或者更有力的評價。

如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別人的話語就不會那麼傷你的自尊心了,憤怒也就無從談起。人生有意義的事情太多,這點利益的失去並不是奪去了全部,它的意義本沒有原先設想得那麼重大。去戶外做一下運動,享受一下美餐,洗個熱水澡,似乎都能把抑鬱一掃而光。

自我練習能給你一個機會表達梳理平常吸不到新鮮空氣藏在黑暗深處的感受,讓你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和力量,獲得一種冷靜與激情、理性與感性的和諧,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控製、終極的自我掌握。用智慧來經營情緒正是情商發揮的極致。

了解自己的感受是了解他人感受的基石,融洽的人際關係是我們獲得成功與幸福的階梯,而敏銳地感受自身與他人的情緒則是融洽關係的根源,也是情商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