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是有人向他人抱怨,總是有人和自己過不去。不可否認,職場上的你會遇到跟你過不去的人,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所有的不順都是他人故意而為的,有時候也是你自己給自己找的麻煩。職場上的你也許會因為一句無心之語就給自己的職場生涯設置了一個障礙,這不是他人的緣故,是自己的責任。聰明的職場中人是不會給自己設置障礙的。
海青是天生驕子,從小就被人誇讚“聰明伶俐”。上學也是一帆風順,得到同齡人的羨慕,得到老師的讚揚,並且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一流學府的熱門專業。
家長與老師對他寄予厚望,認為他定能夠大展宏圖,前景光明。
但是在他擇業的時候,卻處處碰壁,事事受挫,麵對職場上形形色色的招聘啟事,他開始逃避,開始害怕,甚至於出言不遜,辱罵企業不公平。
一名在研發上獨具天賦的名校學子,對企業來說是難得的人才,可是由於他看不起那些處於發展期的企業,覺得他們不夠成熟,因此拒絕了許多企業的邀請。來到某著名IT公司上班後,他又發現這裏的人才遍地開花,自己常常沒有展示的機會。
一貫受人關注的他無法忍受這裏的冷落與平凡,不得已跳槽去另外一家企業上班,很快他就發現,這裏比那裏更難以忍受,雖然這家公司非常需要像他這樣的人才,但是由於自己沒有工作經驗,再加上自己看不起那些低學曆的老員工,不肯虛心求教,讓這裏的人非常討厭自己。
屢受打擊的海青發現自己掉入了一個怪圈之中,看著以往的同學在大企業中做得有模有樣,拿著比自己幾倍的高薪不說,還有一個異常光明的前景,他卻從來沒有想過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反而在同學麵前大歎自己“懷才不遇”。
難道有才的人都會這樣嗎?當然不是,或許你肚子裏真的有才,或許你的確有馳騁職場的能力,但是處處碰壁、事事受挫的無奈,並非職場造成,而是你自己本身的原因。或者是說你根本沒有才,認為自己“懷才不遇”,隻不過你是用來逃避現實的一種借口!
潛規則一:別做那個懷才不遇的“牢騷王”
真正的有才者懂得:“與其喋喋不休,不如趕緊閉嘴,把手頭的事情做好,用實力去證明自己,這樣活著才有尊嚴。”
如果你放下了懷才不遇的抱怨,就等於放下了一種心理負擔。從而樂觀開朗地積極工作,勤懇努力地做好自己的事。即使是大材小用,隻要相信自己,慢慢從小用開始,你也許就會有一天得到大用!
不管怎樣,想要在職場上有所發展,最好別做那個懷才不遇的“牢騷王”,不要把抱怨經常掛在嘴邊,要懂得想要成功,就必須在自己起步的階段,是虎就得臥著,是龍就要盤著,踏踏實實把自己分內的事,該幹的幹好,把老板交待下來的事出色地完成,你就一定會被發現,是金子到哪裏都會發光。
潛規則二:懷才不遇是因為你有才無德
社會需要的合格型人才,不單單指能力,它更多的方麵包含著“德”,德,才之資也,厚德方能載物,如果隻有能力而無德,“才”是很難發揮出優勢的。
如果你沒有德,你就無法養成謙虛、忍耐、持之以恒等多種優良品質,從而使自己的人際關係緊張起來;使自己無法與企業環境文化相融合;最終使自己的才能無法與時俱進。
企業是團體舞台並非一個人的展示舞台,如果你不能夠得到同事的幫助與合作,不能夠與同事共進共退,自認為才華出眾,才高八鬥,別人就會給你戴上自恃清高、目中無人的帽子,最終給自己的職場道路設立層層障礙。這類人也常常被稱之為自我膨脹的庸才,總以為自己什麼都會,結果幹什麼都錯,錯了還不懂得自省,反而找各種借口來掩飾自己的無能。
不管是有才還是無才,如果你不懂適應職場,到處發牢騷,吐苦水,那麼在同事麵前就會有失修養。如果你出口髒話,對待同事、主管、老板有失禮節,即使自己有足夠的本事與能力,別人也會對你產生厭惡情緒。
當你越來越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時,你就會把自己孤立一個圈子裏,甚至無法與其他人的圈子相交,而且很多人都會拒絕與你打交道,視你為“怪物”,敬而遠之。到了那個時候,你給眾人的印象已成定局,除非遇到貴人大力提拔,否則很難改善自己職場的困境,從此一輩子“懷才不遇”。
呂劍大專畢業之後,進入一家公共關係谘詢公司做一名底層的職員。但是他對這份工作並不感興趣,他最感興趣的是對人的研究,希望能夠站在高高的演講台上,幫助人們激發潛在的力量,幫助人們走向成功。
但是他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常常因為害怕做不好,在大眾麵前說話緊張。即使說了一些話也常常詞不達意,惹得很多同事都不願意與他聊天,暗地嘲笑他膽小怯懦,他為此十分痛苦。
有一次,他看到別人站在演講台上自信、鎮定,滔滔不絕,很是羨慕。晚上,躺在床上想起了自己的大心願——當一名出色的演講師。但是他知道,自己從來沒有演講經驗,而且每當想到自己要麵對一大群聽眾時,就嚇得講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