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和秦王集團對壘的太子、齊王集團又如何呢?太子李建成本人又是否是個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平庸之輩呢?
在李淵起兵之初,建成以左領軍大都督的頭銜指揮部隊,在奪取長安的過程中,功績不小。義寧二年,以撫軍大將軍、東討元帥之銜,率兵十萬進攻洛陽。武德二年,討伐司竹群盜祝山海,平之。武德四年(621年),有稽胡數萬叛亂為邊害,建成以計殺其壯男六千有餘,敵首領逃走。武德六年(623年),他和李元吉一起進攻劉黑闥,以王珪、魏征之策擒之。當然,建成作為世子、太子,所以要以此身份駐守朝廷,這是全局的需要,也是皇帝李淵的安排,並非建成懦弱或懶惰。世民在前線征伐,建成在後麵鞏固根據地,並支援前線,也有蕭何之功。所以說建成無功而為太子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而關於建成的人品,書上又有多處描述。《資治通鑒》引《新唐書》言其“性頗敦厚”,《通鑒紀事本末》道其“性寬厚”、“得眾心”,結納了不少賢能人士,例如魏征、王珪便都甘心為他效命,魏征還一直勸建成殺掉世民。而前麵提到的在他死後還帶兵前去攻擊李世民的薛萬徹等人,李世民雖然饒恕了他們,可他們也沒有再做官。在征伐劉黑闥過程中,李建成也在河北地區結交了幾個實力派人物(這便是李世民上台後,河北地區總是不好管理的原因)。這都說明李建成還是能招賢的。
至於頭腦,建成作為太子,很明白自己所受到的威脅。他先團結元吉,又與坐鎮幽州的廬陵王李瑗聯手。在高祖身邊的重臣,也大多為太子說話。建成又與後宮交好,還團結那些皇親國戚,宮內宮外大多是太子係。說明他足夠睿智。
而且他一直是正統的皇位繼承人,由於古時典訓“立子以長不以功”,所以即使是那些正直的大臣也沒幾個會對太子這個人選說三道四的。
由此看來,李建成不僅有繼承皇位的資格,還有君臨天下的能力。正是因為這一點,李世民才處心積慮的積聚力量,尋找機會,最終除掉這個正統皇位繼承人,而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關於“玄武門之變”的史料,都是在《高祖實錄》、《太宗實錄》以及《國史》中的,都是由李世民的親信們所記載的,而對於建成一派,看不到隻言片語評論玄武門之事的,這樣,我們就有理由懷疑此處是否客觀公正。
懷疑自然是要拿出反駁的證據的。
李淵欲立世民為太子一事。新舊《唐書》皆言:“上之起兵晉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謀,上謂世民曰‘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世民拜且辭。及為唐王,將佐亦請立世民為世子,上將立之,世民固辭而止。”“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
這種說法是很動聽,可惜查看分析便知並非事實。關於起事,先是劉文靜與李世民一番話,後又是劉文靜推薦裴寂給高祖,由其勸高祖謀反的。何況當時“建成攜家屬寄於河東”,當然不可能對最初的策劃有什麼幫助了。起事後,李淵又秘密召喚建成來到太原,在看到建成後,“大喜”。隨後就攻下長安,然後就立世子,怎麼可能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人請立世民為世子呢?袁紹與劉表的故事,現在人尚且以之為笑談,當時的人都不知道嗎?而且若有大臣上表請立世民,史書卻為何絲毫無記載?如此不合規則。即使是後來建成數次做了錯事,李淵也才不過想把世民派去洛陽,實行分治,又如何會總想著立世民為太子呢?所以說這個說法便有很大漏洞。
再說城南射獵的劣馬一事。這裏便要仔細說說李世民愛馬的癖好了。李世民生長在邊地,自幼便勤練騎射,從晉陽起兵開始,數年征戰,強弓駿馬都伴隨著他。李世民在數十次戰鬥中,無不身先士卒,深入敵陣,奮勇廝殺。但是由於武藝高強,又機智敏捷,更因為有超凡的運氣,他從來沒被敵人的刀箭所傷。這也說明了他的坐騎是特別靈活的。懂得騎術的人都知道,騎術不僅要有好馬,更要騎手本人與坐騎精密的合作。這便說明了李世民是如何善於馭馬了——與薛仁杲大戰之時,他以寶馬“白蹄烏”數百裏追襲;與宋金剛大戰時,他騎“特勒驃”直插敵後,使敵軍陣腳大亂,潰散而去;與王世充對陣時,他坐“颯露紫”,僅率十餘騎突襲敵陣;與竇建德鏖戰虎牢,他乘“青騅”衝入敵營。另有“什伐赤”、“拳毛”也都為他衝鋒陷陣立了大功,他死前留下遺詔命人雕刻上述六匹駿馬於陵墓前,稱“昭陵六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