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決戰玄武門——李世民的危機博弈(1)(2 / 3)

曆史上記載的這些事實可信度到底有多高呢!這是令人懷疑的,梁啟超說:“二十四史,二十四家譜也。”正史都是皇帝身邊的史官寫的,在取得勝利之後,將光環套在自己頭上,將對手抹黑,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因此,這些事情都是不大可信的。從一件事情可以看出,李建成的實力自始至終都比李世民要強。在玄武門事變中,李世民殺了建成和元吉兩人,東宮聞此凶訊,衛隊首領帶領東宮衛隊聯合齊王府親兵就來攻打玄武門,李世民的部下根本抵擋不住,最後靠拋出建成兄弟的頭顱,要尉遲敬德逼迫李淵宣布太子謀反才渡過這一難關。

因此,如果建成兄弟真的對李世民采取謀殺的手段,李世民有九條命也早就沒了。我們可以假設一下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在謀殺與不殺之間進行博弈:如果建成和李世民都采取謀殺的手段來爭奪帝位,建成的實力強,肯定成功的概率比李世民要大;如果建成采用謀殺,而李世民不采取謀殺,建成的勝算幾乎是百分之百;建成不采取謀殺而李世民采取謀殺手段,世民成功的機會自然就會增加;如果建成和李世民都不采取謀殺手段,建成的勝算則明顯大於世民。所以對李世民來說,采用謀殺是他唯一成功的手段。李建成正因為勝券在握,所以他根本沒想到用同室操戈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地位。至於建成賄賂李世民的部下,將李世民的謀臣武將調離秦王府,都是采用釜底抽薪的策略,希望李世民知難而退,主動放棄與他爭奪帝位的想法。李建成在這場博弈中的失敗,敗就敗在他既想獲得帝位,又不想在曆史上留下手足相殘的罵名,沽名釣譽的虛榮心,不僅使他失去了帝位,還喪失了性命。

從某種程度上說,李建成博弈中的底線是在不用流血的基礎上,雙方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來爭鬥;而李世民各方麵的實力不如建成,因此,他的底線就是隻求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從玄武門事變一開始就可以看出,它是李世民一手策劃的。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李世民向李淵報告建成、元吉淫亂後宮,李淵答應第二天早朝時對質,處理此事,李世民同時部署了行動計劃。李世民去見李淵的事被傾向李建成的後宮張婕妤得知,馬上派人密告李建成,但李建成認為京城守衛都是自己的人,沒想到會出意外。

六月六日清晨,李世民命屬將伏兵於長安宮城北門口即玄武門。李建成沒有收買成李世民的將領,李世民卻成功地收買了李建成的將領,玄武門守將便是被收買的李建成的屬將。正因為李建成認為有自己的人在,才敢於上朝去,結果走進了死路。

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臨湖殿時,發覺守門的士卒不是自己的屬下,便想回頭。但此時李世民騎馬趕來,雙方發生了激戰,李元吉射了三箭沒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卻一箭將李建成射死,尉遲敬德領騎兵將李元吉射死。然後,李世民派尉遲敬德披甲戴盔,手持兵刃向李淵報告說李建成和李元吉要造反,已經被秦王殺死,李淵隻好下詔平息了兩派的激戰。

六月六日,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八月,李淵傳位給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在這場博弈中的關鍵人物李淵的態度是曖昧的,可以說,他的猶豫不決直接導致了兄弟的火並。武德七年(624年)六月,慶州總管楊文幹叛亂,牽涉到了太子李建成,李淵命李世民討伐,還許諾在平定後立他為太子。但事後,李淵又聽從李元吉和後妃的話,改了主意。如果李淵能果斷地把帝位繼承人徹底定下來,建成、世民兄弟的博弈就會由於父親的偏向和決定而結束。正是由於李淵的搖擺不定,使李世民對這種黑箱操作感到絕望,才采取打破暗箱操作,改變遊戲規則,為自己爭取最後一線機會的做法。他成功了,所以陰謀詭計都落到對手頭上,英名神武的唐太宗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被迫采取“正當防衛”,由於兄弟都死光了,所以不得不挑起皇帝這副重擔了。

危機背後的真相

所謂“成者為王敗者寇”,李世民在宮廷鬥爭中最終獲得了勝利,並順利成為唐朝第二位皇帝。但玄武門這一事件,絕沒有這麼簡單。

李世民,一代人傑,有著卓越的才識與赫赫的功績。他十八歲助父起兵,先後平定了薛舉、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強大的敵對勢力,基本上統一了黃河流域,而在即位後,又銳意改革、輕徭薄賦、重視發展文化,使得國力強盛,社會安定,史稱“貞觀之治”。隻是在晚年做了幾件糊塗事。這都是大家所明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