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項羽的勇武無敵,在韓信眼中不過是匹夫之勇;對於項羽見人恭敬慈愛,卻不能賞有功,韓信認為他是婦人之仁;對於項羽違背義帝之約,所過之處無不殘滅,在韓信看來他已失天下民心,認定他的強大是暫時的。故此,他隨後向劉邦提出建議: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觽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可以說,韓信的這番建議,是一份十分具有戰略眼光的宏觀計劃,其對劉邦政權的重要程度,完全不亞於後世諸葛亮向劉備提出的“隆中對”。韓信對當前的軍事形勢分析入微。整個藍圖中,韓信反複強調了一個事實:關中民心姓劉不姓項!
楚漢相爭的轉折點,就由此開始。
決戰步驟與機會選擇
在做出一個戰略計劃之後,不但要想辦法如何落實它,還要想辦法根據現實的情況不斷調整它。如果不能調整計劃,那麼就隻能刻舟求劍,抱著一個過時的戰略安排,等待危機的來臨。
事實上,項羽正是不懂得修改計劃的人,他認為自己先前定下的戰略安排已經相當完美,不需要修訂。但是,韓信的戰略出台之後,劉邦馬上得到了反撲的機會,項羽卻並未察覺。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邦一步一步逼著項羽走向決戰,而如何選擇決戰的機會,則是劉邦所長、項羽所短了。
公元前206年春末,漢王入蜀,秋季,則舉兵東出。短短的三四個月光景,漢軍不僅占據了關中整個地區,司馬欣等人也率眾歸降。可見,韓信在軍事上和戰略上的作用無人能比。
同時,為了迎接決戰的來臨,劉邦的親信蕭何抓緊了後勤工作的安排。
當初進入鹹陽後,蕭何第一時間將秦朝所有的文獻圖書檔案全部收集起來,根據《史記》記載:“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口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這是項羽陣營中不會出現的事情,即使是他的第一謀臣範增,也沒有在入主關中後有相似的舉動。聽到項羽將自己封為“漢王”,置於窮山惡水的巴蜀地區後,劉邦大怒,打算攻擊項羽,他的部下周勃、灌嬰、樊噲等人都勸阻他。
蕭何為劉邦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後,建議說:“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漢王劉邦同意,於是到巴蜀意圖日後再發展。公元前206年春末,劉邦東出關中,“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對於後方事宜,劉邦命蕭何全權負責,蕭何治法令,建宗廟社稷宮室縣邑,對於突發事件,劉邦更是許以便宜行事。
君王“用人不疑”的法則,最佳“案例”就是劉邦對蕭何的信任了。及至後來輔助太子,供應軍需,甚至劉邦屢敗於項羽,蕭何都能夠不斷向前線輸送士卒及軍用物資,關中這個根據地被蕭何治理得井井有條。後方政局的穩定,以及財源上,後勤供應上,兵源補充等方麵,劉邦的確有著項羽並不存在的優勢。
現在再來看看項羽離開鹹陽後,山東地區發生的事情。
最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封諸侯問題上的“不公”,導致山東諸地大亂。
項羽將齊國的後人田市封為膠東王,以即墨為都城。而齊將田都曾經跟從楚軍救援趙國,有功封為齊王,定都臨淄。但是當兩人前往齊國故地接管時,遇到田榮勢力的抵抗。陳勝起義時,派大將周市攻打狄城,狄城人齊國貴族田儋舉眾相應,自立為齊王。
田儋死後,他的堂弟田榮代領其眾,但是在項梁征戰時期,“數負項梁”,又不肯出兵協同楚軍進擊秦朝,所以項羽沒有晉封他。田榮趕走田都,殺死田市,自立為齊王。
其時,有彭越勢力,部眾萬餘人,田榮與彭越勢力共同作戰,誅殺另一個項羽任命的濟北王田安。項羽派出軍隊前往討伐,結果失利。與此同時,素以友情深厚聞名的——“相與為刎頸交”——陳餘和張耳出現了裂痕,原因是張耳晉封為常山王,而陳餘僅僅為成安君——這個稱號並不是項羽給的。於是,陳餘聯合田榮和原趙王趙歇,結成臨時的軍事同盟,共同對付張耳部隊和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