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統籌與戰術安排
要在一個強手如林的時代成為最後勝出的英雄,就像在一堆米粒裏麵尋找一顆小珍珠一樣困難。不但要有足夠的運氣和耐力,還要有一定的頭腦,做好戰略部署,安排好具體戰術,做好後勤準備,安頓好戰士家屬……這一切,都應該腳踏實地地去做,而不是眼高於頂地整天望著自己的誌向和抱負。
顯然,劉邦做到了,但是項羽沒有做到。
難道說,項羽在沒有什麼準備的情況下,就開始和劉邦作戰,爭奪天下霸主的地位?其實不然。在楚漢相爭剛剛開始的時候,項羽還是有明確的戰略部署的,但是到了後來,由於劉邦對自己的計劃做出了調整,打亂了項羽的全盤計劃,所以項羽才會走向被動,被劉邦牽著鼻子走的。
秦朝滅亡之前,對於先入鹹陽者為關中王的約定,項羽還存有一定的希冀,就是楚懷王可能會臨時改變主意:他應該知道項羽破秦軍的戰績。項羽派人向楚懷王請示,可是,他得到的答複是“如約”。謀求自立的“合法”途徑遇到挫折,項羽決定強行自命,尊楚懷王為“義帝”。
“羽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他對眾諸侯作出解釋是:“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侯被分封為王,當然一口答應。但是對沛公劉邦心存忌憚,他和範增討論後,將劉邦封為“漢王”,置於巴蜀窮山惡水之中,揚言說:“巴蜀一帶也是關中地區。”
這個措施,顯示出項羽陣營中範增的智慧,巧妙地利用一個模糊的地域概念,把劉邦發配到了邊遠地區。更有智謀的是:將章邯等秦將封為三秦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三分關中”,“距塞漢道”。
項羽的整個戰略意圖是:進入蜀地後,由於劉邦部隊多是來自東方地區,遠離故土,加上這個地區尚未得到有效的開發,經濟比之中原更為落後,是個窮山惡水之地。出入靠舟船和棧道——舟船航行在秦末時期技術上沒能達到在大江大河進軍作戰的水平,棧道就是唯一的出路。劉邦那時候光是應付不斷逃亡東歸的士卒就夠了,何況章邯等秦降將堵塞了他的出路?即使劉邦能夠舉兵東向,也必定要在對付三秦王上虛耗不少時間,等到他完全征服關中時,項羽兵團早應該趕到了。何況,棧道狹小,危險,小分隊的士卒剛剛冒出來,章邯等人早就大軍壓境,逐個粉碎了。
項羽的計劃十分有效,劉邦當時沒有足夠的實力與之抗衡,隻好委屈地進入巴蜀地帶。不甘心的漢王開始他的旨在克服對手壓迫的計劃。
第一步,仍然采納張良的計策:焚燒棧道,表示自己服從“分配”,不再東歸。可是,不久之後,他的部隊果然就出現大量的逃亡事件。一心想著東歸,謀取天下的劉邦心急如焚,又無可奈何。如果情況沒有得到改善的話,不用項羽前來,劉邦也注定失敗了。這個時候,張良已經回到他的韓國故地,不在劉邦的身邊。蕭何出現了。他在行政上和經濟上的協助,是劉邦成功的一大保證。而在軍事上,則為劉邦推薦了韓信。
第二步,任用韓信治軍。沒有韓信可能劉邦也會硬闖而出,不過有了韓信在軍事上的訓練和指揮,漢軍不僅突出陳倉,而且輕而易舉就消滅了關中的三秦勢力——項羽的橋頭堡。
出身布衣、“無善行可推舉”、為小官吏的韓信是個備受欺淩和貧困折磨的傳奇人物,他是來自項羽陣營的。曾經“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很可能是由於他“胯下之辱”事情影響了項王對他的看法,後世的“演義者”都有這種傾向。
韓信熱心追求並實現自我價值,他轉而投奔漢王。同樣,他起初並沒有得到賞識,甚至“犯法當斬”,在他前麵的十多個士卒都已被殺,韓信高聲大叫:“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斬壯士!”
蕭何,也來自低下階層,做過小吏,對秦朝法律有一定的認識,他是劉邦早年的好友,聽到韓信的高呼後,“壯其貌”,釋放了他,在和他交談中,發現韓信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向劉邦反映,劉邦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還是沒有對他委以重任。
後來,逃亡事件越來越多,韓信對漢王陣營感到失望,於是逃亡。蕭何得到消息馬上追趕,將韓信再次推薦給劉邦,這次,劉邦竟然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拜封為大將,統帥全軍!出發點是蕭何對韓信的賞識以及他本人奪取天下的雄心。
韓信登台拜帥,漢營全軍震驚,不可思議啊!劉邦在韓信的一番對項羽及時局的分析後,大喜,相見恨晚之感油然而生!韓信對項羽的分析如下:
“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