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更為震驚的是:項羽本人也殺死了韓王韓成。不久,原燕王韓廣不肯前往遼東,做那裏的遼東王,新燕王臧荼擊殺之,兼並了遼東地區。得知漢王東出後,項羽命鄭昌為韓王,抗拒劉邦。
鹹陽分封諸侯沒有令天下太平,反而是戰亂的開始!項羽在得到張良(這時已經再回到漢王陣營)的“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的解釋和“齊欲與趙並滅楚”的情報後,一心討伐齊國,無暇西顧。
讓項羽失去諸侯支持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為了個人的權位,暗殺了義帝楚懷王。義帝沒有反抗能力,項羽命人暗殺他不僅是多此一舉,反而被劉邦日後抓到了把柄。政治上的這一個失誤沒有使項羽名正言順地成為皇帝。
另外,項羽還采取殘暴的手段,對戰敗的齊王田榮的轄區進行殘暴的燒殺搶掠。“燒夷城郭、房屋,坑田榮降卒,係虜其老弱、婦女,所過多所殘滅。齊民相聚叛之”。到公元前205年的夏季,劉邦平定關中已經將近一年了,項羽都未能抽空對付這個勁敵,可見當時他正在忙於鎮壓山東諸地的叛亂了。言下之意,他的後方不穩定,田榮雖死,其弟田橫又卷土重來!
最可怕的因素就是,在劉邦陣營內部團結一致的時候,項羽陣營則出現不斷的叛亂。這種對比很強烈,雖然楚軍主力部隊的戰鬥力很強,但是當韓信為劉邦提出當前的戰略藍圖並付諸實施時,項羽部隊就處於一個比較被動的境地。
漢軍的戰略藍圖是這樣的:漢軍分成兩部分,劉邦親率一部,在滎陽與楚軍主力周旋;韓信則另率部隊北伐燕、代,然後東擊齊國,對楚軍進行戰略上的迂回包抄。與此同時,劉邦命隨何前往聯絡南方的九江王英布,令其背叛項羽。隨何這個出色的外交家終於完成了劉邦的任務,英布的參戰,牽製了項羽的一部分兵力。
北方和東方,有韓信勢力;南方,是英布勢力;西部和中原偏西,是劉邦勢力。項羽已經陷於三麵包圍圈裏。雖然英布最終失敗投奔劉邦,但是劉邦已經爭取到幾個月的時間。北方的韓信出奇計,“背水一戰”,擊敗了趙國軍隊。
即使在楚漢戰爭的前期,項羽也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而且,我們還發現這一段記載:“關中大饑,米斛萬錢,人相食。”這是發生在公元前205年夏季的事情,但是卻沒有成為劉邦的致命傷。項羽雖然將進犯彭城的漢軍擊潰,又將英布勢力消滅,不過,隻是在滎陽和劉邦僵持,終其一生,再也沒有進入關中!相反,劉邦在楚漢戰爭前期還進攻過他的都城彭城!
隻要回顧一下劉邦和項羽相爭的曆史,就可以看到,在各個方麵,劉邦都處於有利地位,而項羽則自然不自然地讓自己站在了不利位置。
在戰略上,劉邦建立了一塊相對穩定的能夠提供兵源和糧食的根據地——川蜀及關中。蕭何則是其戰略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第一謀臣。而項羽內部相當混亂,也沒有哪一位重要的謀臣能夠為他穩定後方。
政治思想上,劉邦不僅通過“王朝天命論”向世人證實自己是天命所歸,更重要的是他在他的根據地實行了一係列旨在得到人民支持的措施(最明顯的是“約法三章”),從而樹立了很高的民望;他隨著與項羽的戰事的開展,通過外交及必要的“政治陰謀”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瓦解或離間敵人的內部團結。陳平和隨何則是實行這一措施的代表人物。項羽陣營沒有培養相應的出色的外交人才。
組織管理上,蕭何、韓信、張良這“三傑”忠實而有才能,分別承擔作戰、行政、思想意識及經濟領域等方麵的任務,這些任務的開展及最終的完成,既是消滅項羽的基礎和後盾,又為開創王朝,接管政權做好了準備。
而且,雖然在人格魅力上,項羽不像劉邦那樣猥瑣狡詐,但是,在政治手段上,劉邦卻比項羽高明得多。劉邦以大局為重,能夠隨機應變,善於接納謀臣的意見。相反的是,項羽在戰略上、政治上和組織管理上幾乎處處表現出獨斷專行、目光短淺、狐疑猜忌的作風,每一個缺點都足以導致他的失敗。可見,經過多年的曆練,劉邦已經不是當初那個胸無大誌的無賴之徒,在與項羽的不斷鬥爭中,他終於成長為一位傑出的開國領袖。而項羽,一味崇尚武力,失道而寡助,暴虐而失民心,失敗是無可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