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亂世生存與道德底線——孫臏與龐涓的兄弟局(2)(1 / 2)

任我行和東方不敗的故事,就像孫臏與龐涓爭鬥的翻版一樣,都是暫時勝利的一方因為某種原因沒有處死失敗者,而失敗者逃脫之後開始瘋狂的報複。這又能怪誰呢?隻能怪暫時勝利的人沒有認清現實的殘酷,沒有意識到受迫害者如果得勢會有怎樣的複仇行為。這種對後果沒有冷靜思考的行為,是許多強者失敗的原因,這樣的成功者萬萬做不得。

孫臏本來滿懷希望,以為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結果卻受到如此大的打擊,心理上巨大的落差難以調節,而且又被龐涓囚禁起來,失去了自由,每天隻能蓬頭垢麵地生活,自然在悲痛之餘想要伺機報複,想把龐涓殺之而後快。

機緣巧合,齊國的使臣剛好在這個時候來到魏國的首都大梁,孫臏得到了這個消息,覺得這是自己逃離龐涓控製的大好機會。他說服了看守,與齊國使者進行聯絡,齊國使者聽說他是當年兵聖孫武的後人,而且又是鬼穀子的得意門生,自然十分感興趣。於是,在精心安排之下,孫臏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會見了齊國使者。齊國使者一開始自然是大吃一驚,他沒有想到孫臏居然是一個受刑的犯人,更沒有想到陷害孫臏的人正是他的同門——當時大名鼎鼎的將軍龐涓。

孫臏要抓住這個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他極力表現自己的軍事才能,對齊國使者進行遊說。經過一番交談,齊國的使臣認為孫臏是個難得的人才,而且聽孫臏說,他可以克製龐涓,齊國使者自然十分動心。在當時,魏國靠著龐涓的軍事才能,對其他各國都不放在眼裏,而且四處征戰,奪取了很多的土地,齊國雖然是東方大國,但是也不能保證不被魏國侵擾。

現在,眼前就有一個人,自稱能夠打敗龐涓,而且他還和龐涓有著深仇大恨,根本不可能為魏國所用,那麼他如果成為齊國的謀士,自然就會為齊國效勞。齊國使者覺得孫臏是個可以利用的人才,就和孫臏約好,用特殊的辦法搭救他出去。

到了約定的時間,齊國使者假裝探望魏國的名人,然後到達關押孫臏的地方,偷偷地把孫臏藏在自己的車上,然後一邊為他治療,一邊馬上向魏王告辭,用車把孫臏載回齊國。

孫臏逃離了魏國,龐涓的危險就來了,孫臏不會原諒龐涓所做的一切,也不會和龐涓念舊情。

孫臏的逃脫,根本的原因,不是因為他的才能和智慧,也不是因為齊國使者的鼎力相助,而是因為龐涓對後果嚴重性的估計不足。他既然已經決定拋棄交情和人性去迫害孫臏,卻沒有想過遭受迫害的孫臏會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付自己,更沒有想過一旦孫臏得到機會,將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對付自己。正是因為這種莽撞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讓龐涓終於走上了敗亡的道路。

曲線報仇之路

當一個人自己的能力無法做到自己十分想做的事情時,隻有通過迂回的辦法,先獲得做那件事情的機會,然後才能開始實現自己的願望。如果隻是一味蠻幹,將永遠也不能成功。

孫臏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並沒有急於報仇,而是想讓自己和龐涓享有一樣的身份和地位,讓自己有實力和龐涓比拚,隻有在戰場上徹底擊敗龐涓,殺掉龐涓,孫臏才會覺得自己的苦沒有白受。

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到達齊國之後,和齊國的上層集團接近,並且成為他們之中的一員。

在孫臏被齊國使者秘密運回齊國首都之後,孫臏先了解了齊國的君臣情況,他選擇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齊國手握重兵的大將田忌。經過使者的引見,孫臏見到了田忌。田忌從使者口中聽說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人,又是鬼穀子的門徒,不僅賞識他,而且還像對待客人一樣對待他。田忌是一個職業軍人,十分敬業,而且十分忠於自己的國家。他覺得孫臏不但可憐,而且可靠,完全可以成為齊國的重要謀士。

田忌之所以覺得孫臏可靠,是因為當時對齊國來說,最大的威脅就是魏國,而孫臏恰恰與魏國的大將龐涓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孫臏不可能為魏國效力。另外,孫臏已經身體殘疾,像楚國、燕國這樣比較保守而且老套的國家,是不會重用一個殘疾人的。秦國距離齊國路途遙遠,殘廢的孫臏如果要出逃秦國,可能出去不久田忌就會知道的。而趙國和韓國因為與魏國相鄰,不大敢收留和魏國大將軍有仇的人,所以,孫臏在齊國是最安全的,除了齊國,孫臏別無他處可以容身。